中國央行貨幣政策二司潘宏勝指出,全球貨幣政策正面臨失去方向感、政策無力、傳導機制阻滯等問題。
金融危機之后,全球主要央行紛紛推出大規模的刺激政策。根據美銀美林的統計,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央行已經降息超過600次。然而,在央行的大規模刺激之下,全球經濟表現并不強勁。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雖然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尚未排除購買更多的國債,但是在全球利率近零的情況下,QE還能產生多大的作用令人懷疑。即便央行推出更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很可能只是推高資產價格,而非提振經濟。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潘宏勝在財新撰文指出,全球貨幣政策正面臨失去方向感、政策無力、傳導機制阻滯等問題。
他指出,價格穩定、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都是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危機以來,不少央行都采取了降息、匯率貶值、注入流動性等多種政策操作,但效果始終不彰。全球貨幣政策正面臨目標迷失和失去方向感的危險。
此外,非常規貨幣政策雖然避免了全球經濟陷入新一輪蕭條,但無法根本解決結構性問題,更不足以激發新的經濟增長動能,對投資、消費的刺激作用并不顯著。
最后,現實中,貨幣政策的傳導和理想狀態下不同。危機以來,各國貨幣政策普遍面臨傳導機制不暢、“神經末梢”阻滯的功能性困難,政策效應明顯不同于預想。量化寬松的出發點是好的、有指向的,但市場主體卻并未“買賬”或依指向而行。
雖然貨幣政策幫助全球經濟擺脫了金融危機,但是目前,貨幣政策自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潘宏勝認為,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第一, 增長動力轉換的長周期和危機性衰退的短周期相迭加是根本原因。
從歷史上看,貨幣政策在應對短期沖擊方面很有經驗、有效果,但對于長周期的全球性增長模式轉變、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卻是頭一遭,并無太多經驗可循,
第二,貨幣政策成為了結構性改革的替代品。
貨幣政策可以在危機控制、平抑金融市場波動和維持金融體系穩定方面發揮關鍵性作用,但是,對大多數結構性問題卻所做有限。主要發達國家都需要推進一些結構性改革。
但是,這些改革有的政治過程較長,有的可能遭到民眾抵制,推進過程困難重重。貨幣政策無須復雜的政治過程,且操作簡便易行,使其成為結構性改革的替代品。
第三, 貨幣政策無法單獨解決過度的信用擴張和債務積累問題。
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過度的信用擴張和債務積累,實體經濟因與金融領域的嚴重失衡而最終崩塌。走出危機的根本途徑在于解決前期過度的信用創造和債務積累。貨幣政策短期內可以抑制社會信用和債務的過度萎縮,防止經濟陷入債務通縮的旋渦,但解決不了全社會不良信用清理、債務重組、清算及破產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