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周一兩市以大漲收盤,圍繞在A股重啟IPO,大盤必重挫的“魔咒”被市場無情摧毀。無疑,市場的走勢令投資者“大跌眼鏡”。令人詭異的除了A股大漲外,還有上周券商股詭異地拉出三連板。然而,中國股指上漲與下跌的密碼,難道僅僅因為A股IPO的重啟而改變嗎?顯然,短期來看,投資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主因;而從中長期走勢而言,則取決于中國經濟能否成功轉軌,目前IPO新制度建設能否得到有效落實和長期堅守。
根據安排,此次重啟上市的公司總數為28家,其中10家先行啟動,并考慮年底前重啟IPO;同時改革新股發行體制,取消新股申購預繳款制度。以往每到新股發行總會凍結巨額資金,甚至有部分投資者賣老股打新股。據測算,今年上半年凍結資金峰值最高達到5.69萬億元,如取消預繳款,僅需繳納申購資金414億元,可顯著降低資金面波動。這是A股史上經歷的第九次IPO重啟,從此前八次數據分析,IPO重啟或暫停前后,市場大多延續之前的趨勢。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IPO重啟給市場釋出一個明顯信號:長達四個月的救市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股市已恢復正常運行。
此外,就IPO重啟而言,其實不存在所謂的利空與利好,關鍵在于IPO制度本身,尤其是改進后的IPO制度是否超過預期,尤其是能否改變中國股市過去IPO制度的諸多弊端。毋庸置疑,如果再關注細節,此次IPO重啟的制度設計是一大看點:除取消了以往的預繳款制度,申購時無需凍結資金外,只在在中簽后再交錢。這就相當于“解放”了大量的申購資金,滿倉打新也成為可能。除緩解市場打新壓力,同時由于申購新股仍需按照市值配售,因此今日大市值股票出現拉抬就不難理解了。
管理層對本次重啟IPO重啟煞費苦心,也顯示出一種對投資者和市場的呵護態度,利空效應雖有,但沖擊不大,瘋狂打新一族被動資產配置會吸引部分新增資金進場,只要證監會信守承諾,進一步完善措施提高新股質量,并嚴格控制IPO節奏,那么市場就會持歡迎態度,但如果證監會出爾反爾,不守承諾,讓大躍進式擴容很快來臨,市場重回暴跌,再次暫停IPO并非是杞人憂天。
誠然,中國股市估值依然偏高,牛市之說并不靠譜,以創業板為例,雖然表面上看增速較快, 主營有近20%增加,但每股主營利潤ROE就未必增加,甚至有可能減少,而市盈率高達100倍,再次出現牛市,那就是巨大泡沫,投資者運氣好把握好或許有巨大收益,更多的人將會是泡沫破滅的犧牲品。主板亦是如此,銀行板塊雖然表面看市盈率很低,但潛在不良貸問題始終難以有效化解,要說暴漲將又會產生巨大的泡沫膨脹。
新股發行的恢復也將打通創投項目退出渠道,為創投和券商行業帶來更多收入。
1、魯信創投(行情600783,買入)、錢江水利(行情600283,買入)、大眾公用(行情600635,買入)、紫江股份、力合股份(行情000532,買入)、金字火腿(行情002515,買入)、華仁藥業(行情300110,買入)等A股公司的創投業務占比較大。
2、重啟新股發行對券商應是利好,相關公司如光大證券(行情601788,買入)、國信證券(行情002736,買入)、廣發證券(行情000776,買入)等券商板塊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