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滬指接連攀高,突破年線逼近3600點。經歷了大調整的A股投資者,當遇券商股集體暴動帶領股指逼空式上漲漸生疑慮之時,11月6日盤后證監會宣布完善規章重啟IPO,才讓市場投資者豁然開朗。
此外,截至目前A股有1060家上市公司發布業績預告顯示,預增和扭虧的仍占多數,且與三季報類似的是,以新興行業為主的創業板、中小板公司“預喜”公司占比頗多。
上海一位券商資管負責人對此稱,在國家政策倡導和支持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新興行業料將引領A股全年業績預期向好,而隨著IPO的回歸,并意味著向注冊制演進,A股將來有望走出“健康行情”。
基本面預期向好
隨著三季報披露完畢,不少A股上市公司隨即預告了2015年全年業績,截至11月8日,這個數字是1060家,占A股總數的38.13%。
統計顯示,從預告的整體數據來看,2015年全年凈利潤預增的上市公司為197家,預減的上市公司家數為101家;131家上市公司續盈,續虧的上市公司家數為33家;120家上市公司首虧,而扭虧的上市公司家數亦有74家,其余400余家上市公司則大抵持平。
然而,如果僅看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數據,預告去年業績的上市公司為822家,占總數1060家的近八成,而預計續虧和首虧的上市公司為78家,占總數153家僅50%;預增和續盈的上市公司總數為293家,占總數328家的89.33%。
從上述數據可以推測,2015年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形勢要較為明顯地好于主板,而這也與三季報的數據基本吻合:
統計顯示,中小板三季度總營收為1.6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40%,凈利潤1153.3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3.23%;創業板三季度總營收為3343.0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9.72%,凈利潤357.3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2.67%。而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21.11萬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1.65萬億元微降2.5%,凈利潤1.9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的1.96萬億元微贈1.53%,基本持平。
與此同時,國家對經濟轉型也一直倡導和給予政策支持。
“‘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彼此結合起來進行工業創新,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李克強總理在指出工業增長乏力時,提出應轉變發展思路。
有財經評論人士撰文《經濟轉型決定股市牛熊》稱,無論中國采取多少經濟刺激措施,如果不能改變依靠政府基礎設施投資,依靠房地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則滬指還會長期在4000點以下低迷運行。因為雖然政府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可以短期內刺激經濟增長,但很難改變鋼鐵、水泥、建筑、煤炭、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價格低迷、技術被替代的長期趨勢。
因此,中國的經濟、中國的股市需要的不是反彈,而是經濟的轉型。而未來十年中國股市的機會在創業板,目前大量的創新型企業集中在創業板。
而當此之際,證監會宣布重啟已暫停4個多月的IPO發行。
有望開啟“健康行情”
發行新股,乃證券市場的重要作用之一,企業上市融資,有利于發展壯大,而暫停新股發行,往往是在特殊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
上述券商資管人士對此稱,停發新股,對A股市場短期有一定的止跌作用,不過不會改變市場自身運行的趨勢,同時,停發新股意味著在未來肯定會重啟。
此次重啟IPO還修改了規則,具體主要有兩點:一是針對巨額打新資金對貨幣市場的影響及部分投資者賣老股打新股的問題,取消現行的新股申購預先繳款制度,將申購時預先繳款改為確定配售數量后再進行繳款。其次,按照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監管理念,突出發行審核重點,調整發行監管方式,嚴格執行《證券法》明確規定的發行條件,將一部分基于審慎監管要求而增加的發行條件調整為信息披露要求。再者,公開發行2000萬股以下的小盤股發行一律取消詢價環節,由發行人和主承銷商協商定價,直接向網上投資者定價發行,以簡化程序,縮短發行周期,提高發行效率,降低中小企業發行成本。
“(本次完善新股發行制度)推出了取消新股申購預繳款、優化投資者回報機制、突出審核重點、完善新股發行定價機制、強化中介機構監管等舉措。”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這是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朝著股票注冊制改革的方向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有機構人士亦認為這是注冊制改革的思路。最典型的方面,就是特別強調“以信息披露為中心”。
“現在是過渡期,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給市場一個預期,”一家券商首席分析師稱,預計明年有望推出注冊制。”
如果注冊制實施,那么懸在A股頭上的最后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去除,未來有望開啟“健康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