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昨日華潤華僑城招商聯合體83.4億元奪得北京第三貴地塊,自10月下旬以來,北京、南京、杭州、佛山等多地拍出多個地王,這是繼2012年房企瘋狂拿高價地后,土地盛宴再次撲面而來。這到底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情景再現,還是篤定中國居民收入在未來將出現10倍以上的增長?顯然,目前基本的經濟規律在專家口中和房地產商的眼中,已經被徹底顛覆了。
要完整的探究地王的頻現就必須要探究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眾所周知,此前為了拉動經濟回升,中國政府首先均會從重振房地產入手,把固定投資及刺激房地產業繁榮作為國內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途徑,并出臺了對房地產業更為利好的政策。“地王”的屢屢出現與較為寬松的信貸政策、刺激國內經濟發展與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密切相關。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亦患上了土地依賴癥已經不是什么新鮮話題了,唯GDP的政績考核方式,逼著地方政府官員想方設法發展經濟帶動財政稅收。并把房改初期確定下的“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思路付之高閣。實際上,隨著房地產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以商品住宅為主導的住房供應體系已變成既成事實。
城市規模急劇膨脹,人口大量流入房價自然水漲船高。大城市制度規范的行為方式及一些地方政府的不作為亦推動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動。其帶來的結果是:“地價越高,樓價也越高”“樓價也越高,地價更高”層層助推。天價“地王”造就天價豪宅,有錢人買房囤房,沒錢人只能望房嘆房。
房價的不斷升值及其附屬的財富效應,還導致大量的金融資源持續流入,并推高了社會整體的融資成本,做實體經濟成了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嗅覺靈敏的各種資金瘋狂加入了房地產開發大軍,共同用大把資金堆砌地王,加之各種專家想法設法找各種支撐房價的理由,房產商大肆拿地。
一言以敝,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高價拿地都不是他們本意。多建設保障性住房、并把中國經濟引導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模式,使地方政府從高利益的土地出讓中退出。打破將土地出讓金、土地有償使用費作為政府“第二財政”的潛規則,才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正途亦才能真正避免“地王”的屢屢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