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通常被業內認為是機構關注投資機會的重要信息。隨著今年醫藥板塊的強勢回暖,醫藥行業也成為了被機構關注的重點領域。從細分領域來看,醫美行業獲得了不少公募基金公司和私募機構的關注。
6月5日,醫美龍頭華熙生物發布了基金調研的有關信息,在數十家調研機構中出現了1家公募基金公司和兩家私募,分別是睿遠基金、高毅資產、東方港灣。就連喜歡買酒的“公募一哥”張坤也在今年一季度調研了重視醫美業務板塊的國際醫學這家公司。
6月2日,國際醫學再度接受了眾多機構調研,包括44家公募基金公司和22家私募機構。調研內容提及國際醫學開展醫美業務的基本情況,以及該公司非常重視醫美業務板塊,看好醫美行業發展。
其他醫美公司在今年也獲得了資金的關注,比如愛美客、朗姿股份、貝泰妮等,其中,起源于云南滇虹藥業的“藥妝”類化妝品公司貝泰妮,自3月底登陸創業板之后,公司市值僅用2個多月時間就沖破了千億元,堪稱化妝品界的“茅臺”。
醫美賽道的公司也吸引了基金經理的重點配置。一季報顯示,高毅資產的基金經理馮柳買入了華熙生物;農銀基金經理夢圓管理的農銀醫療保健股票在一季度末買入了玻尿酸龍頭股愛美客,該只基金其他醫藥重倉股也有不錯表現,推動基金凈值回暖,近3個月來凈值漲幅超過23%,同類排名靠前。
但醫美股表現也不穩定,而且醫美目前僅僅只是一個概念板塊,一些與醫療和美容搭邊的個股也被分在了該概念領域。截至6月8日收盤,國際醫學、朗姿股份跌停,國藥現代、濟民醫療、盈康生命等個股出現較大跌幅。
目前來看,醫美行業處于比較初期的階段,醫美公司需要哪些特質才能突圍呢?
融通醫療保健基金經理蔣秀蕾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主要還是看產品。最好有三類醫療器械證,做同質化產品意義或不大,純粹只是為了蹭熱點。三類醫療器械證的門檻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要經過審批,出現風險的概率也相對較低。以產品為主,且以高端產品為主的公司,有望最終走出來。
但蔣秀蕾認為,這個賽道當前或仍處于草莽階段,這個行業可能有想象不到的風險點,比如產品沒有合規運營,各項手術的開展不規范帶來操作上的風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