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而創業板市場又是科技創新企業實現融資的一條快捷、便利、有效的渠道
日前,《“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全文發布。規劃明確提出了未來五年國家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戰略任務和改革舉措。同時,《規劃》提出,深化創業板市場改革,健全適合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的制度安排,擴大服務實體經濟覆蓋面。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提高創業板的包容性,是助力科技創新的重要體現。說得再直接一點,降低IPO門檻、簡化IPO程序,是創業板改革的當務之急。
“健全適合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的制度安排,需要從三個方面發力。”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是堵上企業發審、發行、上市、退市等制度建設滯后的“漏洞”,滿足眾多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登陸創業板融資的客觀需求;二是進一步推進注冊制改革步伐,明確創業板的基本定位和功能,使其成為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最佳融資渠道;三是加快完善創業板市場的各項制度建設,使創業板回歸支持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初衷。
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李永剛認為,科技創新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而創業板市場又是科技創新企業實現融資的一條快捷、便利、有效的渠道。但是,創業板市場運行至今始終存在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一是科技創新企業發行上市的標準不統一,審批不嚴格,信息披露不規范,存在財務造假,利用關系等違規現象;二是對經營狀況惡化的上市企業沒有實行嚴格的預警與退市政策。導致大量企業上市后,一些經營業績不佳的公司在市場上“濫竽充數”,不能形成一種正常健康的好企業上市與壞企業退市的流動。這兩個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創業板市場功能的發揮,使創業板市場的融資功能逐漸僵化。因此,要促進我國科技創新企業更加快速成長,為企業提供更好的融資上市條件,創業板市場首先需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創業板IPO標準要明顯有別于主板,它應淡化凈利潤指標,強化營業收入及其高成長表現,應盡早在創業板率先試點IPO注冊制。”董登新認為。
宋清輝指出,擴大服務實體經濟覆蓋面,不但需要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效率,推進改革創新發展,而且還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出發,進一步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多渠道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綜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