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民幣兌美元累計下跌已近3%,匯率創2010年底以來最低水平。其中,2季度單季貶值2.92%,為1994年匯率并軌以來最大季度貶值。CFETS籃子匯率近3個月來亦連失4道整數關。不過,外匯市場預期平穩,境內3個月期外匯期權和人民幣境內外匯差所反映的做空壓力,均較前期顯著下滑。
彭博社分析報道稱,人民幣上季度對美元貶值幅度刷新紀錄。這一次,國內外金融市場沒有恐慌,境內外股市并未重演跟隨人民幣貶值而暴跌的現象。
彭博采訪的多位經濟學家和市場人士表示,“最大貶值季”波瀾不驚,應歸功于中國央行疏堵并用的對策:一方面提高中間價機制透明度、加強市場溝通;一方面繼續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管理。他們并指出,要保持市場目前的穩定情緒,央行仍需要進一步疏導貶值壓力。
“去年央行和市場對于對方的意圖和能力都缺乏相互了解,這加劇了匯率波動,”北京高華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宇在電話采訪中對彭博表示,“現在雙方對于底線比以前了解,匯率雖然會出現一些波動,但不會像以前那么極端,而這些波動應該被視為經濟中正常的一部分。”
人民幣市場情緒穩定
一、加強溝通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6月視察中國央行時,鼓勵央行加強與市場的溝通。去年8月人民幣突然貶值,全球市場市場措手不及,央行事后亦表示“始料未及”。去年底特別是1月中旬以來,中國央行明顯主動加強溝通力度,定期發布評論文章分析匯率走勢,增加中間價形成機制透明度,同時也提高了對市場消息回應與澄清的頻率和速度。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上月在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會談時稱,央行試圖對公眾進行教育,讓其了解市場形勢,并將努力減少過多管制,引入更多的外匯市場風險管理工具,包括外匯掉期、衍生品,希望中國企業和居民在這個環境中變得越來越成熟。
“筆者作為人民幣非做市商從業人員可以較為準確的預測每日的中間價,顯示人民幣的中間價機制透明度大幅提高,” 華僑銀行駐新加坡經濟學家謝棟銘此前在報告中寫道,今年2月以來,新的中間價定價機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市場有規可循,從而緩解了市場對人民幣一次性貶值的擔憂。
6月30日下午,一則媒體報道稱中國央行愿意讓人民幣2016年跌到6.8元人民幣兌1美元以支撐經濟,人民幣匯率雖然短時間出現下挫,但在市場消化消息影響后迅速回升到此前水平,央行當天亦發布聲明予以澄清。
二、釋放壓力
人民幣市場預期穩定,資本外流壓力緩解,既得益于央行加強市場溝通,也是外匯主管部門持續對跨境資本流動實施嚴格管理的結果。這類管理措施至今尚無松動跡象,最新動作包括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昨晚宣布將對境外機構遠期賣匯頭寸在境內平盤征收20%的風險準備金。
肯定上述措施在短期內有效穩定外匯儲備和匯率的同時,宋宇等市場人士指出,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減少對匯率和資本流動的管制,以及時通過市場釋放壓力,才是保持市場長期穩定的根本途徑。
“管制行為就像筑起一道大壩,雖然看上去很堅固,往往能有效地完成短期目標,但就像是大壩堵了很多水在后面,”宋宇說,“作為一個治水的人,你不希望一下有太多水全部釋放,也不希望有太多水在后面擋著。重要的是要把這些壓力通過市場比較平穩地釋放出去。”
宋宇表示,中國政府未來還是希望兩全:人民幣對美元波動不太大,有效匯率波動也不太大,尤其不要升的太多。他認為,中國的出口在二季度已經受到了有效匯率下降的支持。
市場會意
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首席金融市場分析師李劉陽認為,英國退歐事件后,市場貶值壓力明顯變大,尤其是在匯率貶到6.65后,購匯客盤增多。7月份第一周壓力明顯感覺進一步變大,市場也再次出現中資大行限制人民幣貶值幅度的情況,不過整體壓力還遠沒到今年1月時的恐慌情況。
招商銀行[0.52%資金研報]外匯交易主管張治青在電話采訪中說,實際上隨著英國公投退歐成真的風險事件出現后,央行就更多讓市場自己形成價格,“平衡的核心在于干預少了,市場供需自行平衡,價格低了結匯不出來,價格高了結匯就出來了。”
張治青并指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日內價格要看交易盤和客盤誰的力量更強,長期來看則是受客盤結售匯來影響,“只要不引發單向的貶值預期、大幅的匯率波動,不出現單向結售匯,央行應該都不會明顯干預市場。”
“要是按市場供需的方向釋放了壓力,晚上睡覺也會安穩一些,”宋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