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以來,“供給側改革”成為高層講話中的高頻詞,國家領導人均在不同場合強調“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復雜的詞語背后,蘊含的是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措,如化解產能過剩,減低企業成本,消化地產庫存,防范金融風險。政策落實后勢必會帶來一連串的效應,同時也勢必會影響到各行業的從業者。那么,究竟中國就業現狀如何?未來又會怎樣?受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啟發,筆者談幾點淺見。
一、經濟轉型、提質增效是穩就業治本之策
中國大陸市場雖然從2008年金融危機后經濟增速逐漸走低,去年GDP多年來首次跌破7%,但就業率卻維持在高位,就業崗位不減反增。人社部介紹,2015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67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7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5%,全面完成既定目標。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未剔除季節影響因素和趨勢成分前,CIER指數從三季度的1.96小幅回升至2.09,這源于四季度比三季度招聘需求有所回升。(CIER指數是用來反映就業市場景氣程度的指標,其計算方法是:CIER指數=市場招聘需求人數/市場求職申請人數。CIER指數以1為分水嶺,指數大于1時,表明就業市場中勞動力需求多于市場勞動力供給,就業市場競爭趨于緩和,就業市場景氣程度高,就業信心較高。指數越大則就業市場的景氣程度越高。當CIER指數小于1時,說明就業市場競爭趨于激烈,就業市場景氣程度低,就業信心偏低。)
從深層上分析,經濟結構轉軌轉型、提質增效初見成效,體現在就業上就是過去GDP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帶動100萬人就業,而目前提高到GDP增加1個百分點帶動200萬人就業,幾乎增加1倍。
二、改革紅利釋放和新興產業發展激活了就業市場
從微觀方面分析,出臺的放權讓利,下發審批權,工商登記注冊零門檻,激活民間資本活力,發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減稅降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一系列措施大大促進了就業。
報告數據顯示,得益于“互聯網+”的跨界結合理念的不斷推廣,互聯網/電子商務、基金/證券等新興服務業的就業形勢相對較好。CIER指數最大的行業(互聯網/電子商務)為最小的行業(會計/審計)的38倍。CIER指數較高的行業主要包括互聯網/電子商務、基金/證券、保險、教育/培訓等行業,這些多屬于互聯網、金融及教育等新興服務業,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推廣和“互聯網+傳統行業”的跨界融合,加大了對高新科技人才的需求量。
三、小微企業依舊是就業的主力軍
最值得欣喜的是,中小微企業成為就業最具活力、對就業貢獻最大的領域。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小型企業(企業規模人數20-99人)人才需求超過全國增幅(10%),達到11%。微型企業(企業規模人數20人以下)用工需求同比猛增49%。
這充分說明僅從就業分布看,中國就業結構正在趨于合理,也是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進展的體現,更是一系列鼓勵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政策取得的成效。
四、就業結構性矛盾中的新動向新趨勢
從就業市場景氣報告中可以窺視出崗位人才需求的新動向、新趨勢:
一是傳統產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對新就業人員需求在嚴重下降。而新興產業特別是智能制造、大數據、云計算、金融高端人才需求旺盛,但供給卻嚴重不足。
二是中小微企業對簡單勞動力需求嚴重下降,特別是外企轉移到東南亞后,呈現愈演愈烈之勢。而對于技工等復雜勞動力需求較為旺盛,但供給卻短缺。這就出現了一方面企業招不到人,另一方面一些勞動力找不到就業崗位的分化狀況。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愈加突出。
三是隨著互聯網+、大數據、職能制造、云計算、物聯網、感應技術、機器人、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等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對高學歷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在增長,低學歷或者大中專以下學歷人員的就業機會和市場越來越小了。
五、未來就業市場挑戰大于機遇
(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催生的中小微企業應該會繼續保持旺盛態勢
一是小微企業對就業的貢獻率將保持穩定。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回望2015年全年,小微規模企業用工需求呈逐季遞增,且增幅越來越大的趨勢。小型企業用工需求同比增長16%,微型企業用工需求雖未達到2014年超高增量(52%),但也一直保持增勢。2016年隨著一系列政策措施繼續落地生根,相信中小微企業仍是就業的主力軍。
二是一些隱形就業崗位和行業不容忽視。上班族業余時間兼職開網店已經成為常態,借助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居家創業正在成為時尚。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網絡約車即專車行業已經成為隱形就業的一個領域。前段時間與一位專車司機聊天,他透露許多開實體店的小老板們因為生意不景氣,許多人動用積蓄購置檔次高一點轎車加入到了專車行列,收入不菲還穩定。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在北京兩會上透露,僅北京注冊的專車就達十幾萬輛,每天活躍的有6萬量。足以看出就業規模之大。
隱形就業市場難以統計,但已經成為對緩解就業越來越大的市場,并且隨著互聯網經濟的日新月異發展,這個市場潛力非常之大。
(二)要清醒認識到2016年及未來就業市場面臨的大挑戰
一是傳統行業去庫存、去產能、關停并轉對就業的影響非常之大。國務院常務會議剛剛研究了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的措施。明確提出,在近幾年淘汰落后鋼鐵產能9000多萬噸的基礎上,再壓減粗鋼產能1—1.5億噸;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專門提出了對下崗人員安置問題。會議提出,對失業人員按規定發放失業保險,對就業困難人員通過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等給予再就業幫扶,對符合救助條件的及時納入社會救助,讓他們的基本生活有保障。加劇就業難度是回避不了的問題。
其他傳統行業就業更不容樂觀。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能源/礦產等傳統服務業和加工制造業的就業形勢相對較差。2015年第四季度,快消、汽車/摩托車、耐用消費品等行業需求首次出現負增長,分別為-7%、-9%和-12%。房地產及相關行業持續負增長-20%。而縱觀2015年全年數據,這一行業的用工需求持續下降,幅度高達-11%。這個趨勢必將繼續嚴峻下去。
二是互聯網+、互聯網金融行業泡沫消退和監管收緊對就業沖擊不小。報告數據顯示,計算機硬件這一行業出現了一定幅度下降,平均降幅達-9%。大型互聯網公司招聘崗位都在下降或縮小。隨著互聯網+,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等熱度降溫,泡沫消除,2016年就業機會將會繼續萎縮。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隨著P2P網貸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結束后出臺實施。P2P網貸平臺企業監管整頓力度在2016年料將加大。這對全國目前4000家左右的網貸企業將面臨整合甚至關停影響。對于這個領域里的就業沖擊將異常之大。
三是隨著證券市場降溫,股市進入熊市,證券行業以及相關行業產業,就業崗位和人員都將受到一定沖擊。這對于2016年的就業市場可謂雪上加霜,帶來較大影響。
四是職能制造大發展帶來的“機器吃人”現象或正在迫近。從更長遠分析,隨著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以及其他智能設備的應用,將擠占掉更多就業崗位。比如,機器人正在呈現幾何等級發展,富士康等企業正在生產線大力推進機器人替代人工。
五是科技金融革命正在向金融高端高智商領域挺進,對就業沖擊開始顯現。美國高盛、摩根大通以及德意志銀行都在研制機器人分析師,據說初步測試出乎預料的好。現金支票、紙幣、銀行卡、自動柜員機、物理性銀行網點、龐大的金融銀行員工隊伍、甚至證券投行的分析師都將被淘汰出局,現有銀行金融服務業態徹底被改變,傳統銀行金融業務將會成為歷史。這就是科技金融的革命性和顛覆性。對就業的影響和沖擊可想而知。
總之,基于CIER指數周期成分的預測顯示,2016年全年CIER指數周期成分持續走低的概率極大。面對就業市場的嚴峻形勢,加大創新轉型轉軌力度,盡快遏制經濟下行趨勢,把經濟蛋糕盡可能做大是保就業的根本性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