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受到市場追捧的五大紅利。紅利一:增加市場活躍度,開渠引流,帶來邊際交易的增量資金;紅利二:預估發行市盈率受限,大部分新股估值相對同行業折價明顯;紅利三:剔除網下報價最高的10%的申購量,從申購價格上抑制了新股發行定價過高的問題;紅利四:老股轉讓直接掛鉤超募與股份減持新規使得超募成為歷史;紅利五:注冊制窗口臨近,新股發行明顯提速,從供給端降低了溢價
●從次新股所處行業的市場地位來看,213家次新股中有67家公司在各自領域是行業龍頭公司,因此稀缺性也成為追捧次新股的一個重要理由。從次新股的行業分布上看,也很好地體現出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變遷的現狀。213家次新股,其中高端裝備59家、現代服務業57家、互聯網36家
●當前次新股篩選九大標準:行業景氣度、漲停板打開至今漲跌幅、總市值、2014年業績是否超預期、是否有股權激勵、是否有并購、是否有資產重組置換、漲停板打開當天換手率超過50%、各細分行業分析師的主觀判斷
⊙申萬宏源
2013年底第四次新股發行改革啟動之后,次新股漲停板打開次日到2015年5月13日,期間平均漲跌幅95%、中位數漲跌幅54%,以上數據充分顯示次新股正大受追捧,那么市場如何理解次新股受寵的內在原因呢?
制度紅利:開渠引流+饑渴營銷
我國新股發行一般采用非市場化形式定價發行,借助對市盈率和募集資金的限制等形式對發行價格形成軟約束或窗口指導,新股上市發行價被人為壓低。2013年11月28日證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開啟第四次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新規在市盈率與超募等問題上作了更為嚴格的限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三高現象,但也為新股上市后的炒作提供了空間。同時隨著注冊制改革的加速推進,大量新股密集上市從供給端降低了發行溢價,我們認為非市場化發行與注冊制改革加速推進帶來的制度紅利,是本輪次新股行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具體體現在:
紅利一:增加活躍度,開渠引流,帶來邊際交易的增量資金。
回顧今年前6次新股發行第一天解凍后的市場表現,除了1月份上證指數先跌后漲,其余的5次均是借勢反彈,上證指數平均上漲80個點,平均上漲11個交易日,并且這個現象越為顯著。
紅利二:預估發行市盈率受限,大部分新股估值相對同行業折價明顯。
新規要求預估市盈率不能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否則在網上申購前發行人和主承銷商應發布投資風險特別公告。行政干預帶來的制度紅利直接限制了新股發行的市盈率,直接造成一二級市場間的折溢價,這使得自2014年6月份以來,發行新股上市后都大受追捧,其中3月新股的發行后平均開板日達到7日,平均溢價率超過147%。
紅利三:剔除網下報價最高的10%的申購量,從申購價格上抑制了新股發行定價過高的問題。
新規要求發行人和主承銷商應預先剔除申購總量中報價最高的部分,剔除的申購量不得低于申購總量的10%,然后根據剩余報價及申購情況協商確定發行價。
紅利四:老股轉讓直接掛鉤超募與股份減持新規使得超募成為歷史。
新規不允許超募,新股發行超募的資金,要相應減持老股。盡管老股轉讓在第三次新股改革方案中就有涉及,但受當時:1、新股發行價居高不下;2、老股轉讓與超募不掛鉤;3、老股減持信息披露限制多等諸多因素制約,老股減持案例鮮有。新規將減持與股價、破發與鎖定期延長掛鉤緩解了新股發行價高居不下的問題,同時新規還通過鼓勵老股轉讓與信息披露放送三管齊下,解決了導致老股轉讓不活躍的隱患,超募成為歷史。
紅利五:注冊制窗口臨近,新股發行明顯提速,從供給端降低了溢價。
隨著《證券法》修訂草案的不斷完善,目前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的基本條件已經比較成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多個場合提出加快推進注冊制改革,注冊制窗口臨近。我們認為注冊制改革加速推進將導致新股發行明顯提速,從供給端抑制了發行溢價。未來隨著注冊制的落地,月均30家新股發行將成為常態,發行溢價有望逐步消失。
次新股行業體現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變遷
中長期順勢而為,抓經濟主要驅動要素,中國經濟未來的新支柱產業有可能將是服務業、高端裝備制造業,“中國夢”中長期價值在于借助科技股泡沫扶持新支柱產業,使得中國在互聯網時代實現彎道超車可以期待:2000-2003年WTO紅利(出口產業鏈)、2004-2012年嬰兒潮紅利(房地產+大眾消費)、2013年之后現代信息服務業當仁不讓,“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服務業可能成為中國經濟新的支柱產業,“互聯網+”是平行世界里的恒星。
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創新經濟,扶持新的支柱產業以實現轉型。1、按照國際經驗,“后工業化”時代服務業主導,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地位隨著經濟增長而提高,并且一般在人均GDP達到4000-9000美元時進入加速階段。2、中國正在加快地從工業轉向服務業主導,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占比、同比增速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逐漸地掙脫“微笑曲線”的底部區域。3、服務業互聯網化是趨勢,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互聯網用戶。4、工程師紅利逐漸釋放、中國服務貿易占比日益提升,但比重不足10%,與全球20%的占比來比較,空間巨大或成增長新動力。5、互聯網大規模商業化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互聯網支付體系+用戶付費模式+消費習慣。
從次新股所處行業的市場地位來看,213家次新股中有67家公司在各自領域是行業龍頭公司,因此稀缺性也成為追捧次新股的一個重要理由。從次新股的行業分布上來看,也很好地體現出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變遷的現狀。總計213家次新股,其中高端裝備59家、現代服務業57家、互聯網36家。
次新股基本面持續改善
在高端裝備、現代服務和互聯網的152家次新股樣本中,2015年一季度營業收入增速16.6%、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增速19.2%,相對于2014年持續改善,并且相較于主板而言,基本面的相對優勢就更為明顯。
次新股外延式并購成為新常態
2013年12月至今發行的227家次新股中,有60家均進行過外延式并購,其中2014年1月上市的企業并購比例更是高達70%。分行業來看,計算機、傳媒、醫藥生物行業是次新股并購的高發領域,其中計算機領域的并購家數和占比均居第一。
股權激勵與資產置換重組助力公司騰飛
截至5月8號,227家次新股公司中共有19家發布或已實施股權激勵方案;22家發布定向增發預案,其中7家為公司間資產置換重組,資產置換重組給市場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
次新股篩選
我們用行業景氣度、漲停板打開至今漲跌幅、總市值、2014年業績是否超預期、是否有股權激勵、是否有并購、是否有資產重組置換、漲停板打開當天換手率超過50%、各細分行業分析師的主觀判斷這九項,對次新股進行打分,篩選結果如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