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特別是剛剛過去的2020年,生物創新型藥企赴港交所上市似乎成為一種時髦。這些藥企不論盈利還是未盈利,不論在研管線是一期還是三期,都前仆后繼登陸港交所。
在這樣的背景下,貝達藥業也坐不住了。作為自研藥的鼻祖,貝達藥業在1月22日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通過了赴港上市的決議。2月4日,貝達藥業公告稱,H股首發申請獲證監會受理。
在這個大浪潮下已成立18年的貝達藥業能否煥發新生命呢?
擬赴港上市
1月22日,貝達藥業股東大會以現場投票與網絡投票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表決,審議通過了《關于公司發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及轉為境外募集股份有限公司的議案》等多項議案。
《每日財報》從這些議案中得知,貝達藥業將在股東大會決議有效期內選擇適當的時機和發行窗口完成發行上市。擬將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股票所得的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后全部用于公司運營,可能包括(但不限于)用于現有及未來的國內及海外藥物研發、國內外商業合作(包括通過授權許可引入新產品)、商業化銷售及學術推廣、生產設施建設升級、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等。
其實早在1月7日,貝達藥業就發布公告,董事會已經決議通過了此次的發行議案。這也造就了從貝達藥業股價從1月6日102.68元的收盤價連續上漲11個交易日,至1月22日公告發布當天的收盤價已達143.10元,上漲39.4%。
然而,與股東大會決議公告同時發布的還有一則減持公告,貝達藥業股東溫州特瑞西創計劃減持公司股份123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為3%,大有借利好套現的嫌疑。
據《每日財報》統計,2020年一年當中,貝達藥業共發布了21次減持類公告。
來源:貝達藥業公告
頂梁柱“埃克替尼”競爭加劇
自2011年上市以來,埃克替尼幾乎是貝達藥業唯一的收入來源。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貝達藥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金額10.26億元、12.24億元、15.54億元和9.52億元,其中埃克替尼貢獻的收入分別為10.26億元、12.08億元、15.02億元和9.24億元,占貝達藥業當年營業收入比重分別達99.96%、98.69%、96.65%和97.06%,幾乎為其全部收入。
埃克替尼是一款適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物,其銷售額在2016年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是國內抗腫瘤藥領域少見的“十億級”大單品。然而近年以來,埃克替尼的定價不斷走低,貝達藥業銷售收入的壓力也逐漸凸顯。
埃克替尼在未納入醫保前的定價較高,最高達3080元/盒。2015年,埃克替尼參與首批國家藥品采購價格談判,根據2016年5月的談判結果,埃克替尼的采購價格降至1399元/盒,降幅高達54%。2019年以來,包括四川、湖北、吉林等多個省市均采用1345.05元/盒的中標價格
另一方面,埃克替尼屬于治療肺癌的EGFR靶向藥物,在這一領域同類產品層出不窮。國內已上市的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適應癥的靶向藥物包括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EGFR-TKI。其中,第一代 EGFR-TKI 包括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原研藥(易瑞沙)和國內齊魯制藥、正大天晴、科倫藥業、恒瑞藥業和揚子江藥業的吉非替尼仿制藥、羅氏的厄洛替尼原研藥(特羅凱)和國內上海創諾的仿制藥;第二代 EGFR-TKI包括勃林格殷格翰的阿法替尼原研藥(吉泰瑞)和豪森藥業的仿制藥、輝瑞的達克替尼(多澤潤);第三代 EGFR-TKI 包括阿斯利康的奧希替尼(泰瑞沙)。
來源:艾力斯招股書 埃克替尼競爭情況
由于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在國內的原研專利已于2016年到期,包括齊魯制藥、正大天晴等多家藥企的吉非替尼仿制藥已經上市銷售。由于仿制藥的低價殺入,同類產品定價的壓力或將迅速傳導至整個市場。相比發達國家市場,國內第二、三代靶向藥的上市時間較晚。2017年以來,第二代肺癌靶向藥物阿法替尼(商品名:吉泰瑞)、第三代肺癌靶向藥物奧希替尼(商品名:泰瑞沙)等相繼在國內上市,國內科創板上市的艾力斯核心產品第三代靶向藥伏美替尼也即將獲批上市,根據AACR和ASCO大會上所披露的相關臨床數據,第二、三代肺癌靶向藥物相較于第一代具有一定的臨床優勢。而隨著這一領域的市場競爭將趨于白熱化,貝達藥業能否維持現有的市場份額仍是未知數。
“左手倒右手式”關聯交易
《每日財報》翻閱貝達藥業2020年三季報發現,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08億元,同比增長21.25%;凈利潤5.14億元,同比增長158.80%。凈利潤高增長的最主要原因是,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投資收益2.86億元,占期間凈利潤的比例高達55.64%。
投資收益基本全部來自出售子公司“貝達醫藥科技”股權所得。受讓方為“凱銘創新”交易作價2.51億元。而“凱銘創新”系貝達藥業實際控制人丁列明博士控制的公司,丁列明博士持有其100%股權并擔任法定代表人,這構成了關聯交易。
來源:愛企查 寧波凱銘創新企業圖譜
“貝達醫藥科技”主要承擔貝達夢工場海創園生物醫藥孵化基地的建設,目前海創園基地已建設完成。根據貝達藥業2019 年年報顯示,截至 2019年12月31日,貝達藥業已累計以自有資金向海創園項目投入4.97億元。
既然已經建設完成,即將進入盈利期,為什么在這當口就賣了呢?
對這個疑問,監管部門向貝達藥業發出了問詢函,要求貝達藥業說明這筆關聯交易是否存在損害上市公司利益或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情形。
對此,貝達藥業回應稱,為支持海創園項目的建設,貝達藥業累計共借給標的公司本息合計6.12億元元。以2020年3月31日為評估基準日,貝達藥業持有的“貝達醫藥科技”全部權益價值為 25146.35萬元,評估增值27030.76萬元,增值率1434.44%。本次的關聯交易可以實現資金的快速回籠,充實公司現金流,有助于公司加大支持創新藥開發業務,進一步豐富產品管線。
但這樣的回應市場似乎不太滿意,股價從回應之日前后最高點160.66元,連續調整五個月,回落至94元附近,下跌超過40%。
另外,有媒體還指出這筆關聯交易的評估機構“銀信評估”是一家存在信用瑕疵的評估機構,曾經在保千里和ST中安的評估業務中受到過監管部門的處罰,對此貝達藥業沒有做出回應。
來源:貝達藥業公告
帕妥木單抗可能胎死腹中
帕妥木單抗是貝達藥業協助美國安進公司在中國市場推廣,該合作早在2013年達成。合作的形式是兩家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其中貝達占比51%,安進占比49%,用來推廣帕妥木單抗。帕妥木單抗由美國安進公司研發,在2006年就已經經由美國藥監局批準上市。帕妥木單抗主要針對的是RAS野生性轉移型直腸癌。我國每年新發結直腸癌患者37萬,約50%的病例會發展成轉移性或晚期結直腸癌。
目前用于野生型轉移性直腸癌一線治療的主流藥物除了貝達藥業尚未獲批上市的帕妥木單抗外,還有德國默克里昂生產的西妥昔單抗。西妥昔單抗早在2006年進入中國,目前該藥已經納入醫保范疇,報銷率高達80%。且西妥昔單抗在2017年專利期已到,國內的仿制藥已經群起而攻之,據不完全統計,已經至少8家藥企正在推進西妥昔單抗仿制藥。
在這樣擁擠的賽道上,貝達藥業的帕妥木單抗依舊沒有上市,它還值得上市嗎?
對這樣的疑問,在投資者問答平臺,貝達藥業董秘的回答一律都是帕妥木單抗的注冊工作正在準備中。距貝達藥業與安進合資成立推廣帕妥木單抗的公司已經過去8年了,恐怕帕妥木單抗極有可能胎死腹中。
來源:貝達藥業官網 帕妥木單抗在研情況
結語
近些年來,貝達藥業為應對單品獨大引發的風險,也做了許多努力。恩沙替尼在2020年11月獲批上市就是這些努力最直接的成果。恩沙替尼的獲批將為貝達藥業創造下一個盈利增長點,徹底拜托依賴埃克替尼的境地。而進軍港交所也將為貝達藥業進一步國際化和進一步輸血研發提供有力的保障,后續發展《每日財報》還將持續關注。黃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