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市公司頻頻拋出的投資理財計劃引起了市場的關注。據今日的《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9月份以來,滬深兩市共有546份公告提及自家公司準備或已經完成購買理財產品的計劃,涉及資金555.8億元,不少銀行買理財的資金動輒超過10億。理財產品的收益已經成為上市公司增厚業績的重要法寶之一。
就金額來看,不乏動用數十億元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土豪”公司。9月14日中國動力(32.88 -0.09%,買入)公告稱,公司在確保不影響募投項目正常進行和主營業務發展、保證募集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對最高額度不超過人民幣80億元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保本型投資產品,有效期為自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之日起不超過12個月。
從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的資金來源來看,主要有自有資金、閑置資金、首發IPO募投資金,或定增而來的資金。而從購買產品的類型來看,多數公司選擇了保本型的產品,產品的收益多數集中在2.5%到3%之間。投資期限主要集中在1年之內,產品達到422只,占比達到80.95%。從產品選擇來看,浦發銀行(16.51 +0.18%,買入)、中信銀行(5.90 -0.17%,買入)(5.23 -0.38%)和中行的理財產品最受歡迎。
銀行理財收益也正在成為上市公司增厚業績的重要補充,如上述提到的中國動力,其上半年的凈利潤為4.61億元,而80億的理財產品(如果按照下限3.2%的年化收益計算),將給公司帶來2.56億的收入。再如智度股份(21.56 +1.41%,買入)今年上半年的盈利為8700萬元,16億的理財產品(按照年化2.7%計算),到年底也會給公司增加4480萬元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