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褪去,裸泳者現。沉浮在股海里的,不僅僅是眾多散戶和機構投資者,還有作為資本市場主體的上市公司們。
2016年上半年,經過開年伊始的“熔斷”風波以及二季度的調整震蕩,A股市場成為了全球股市的領跌力量。數據顯示,上半年,創業板指累計下跌17.92%,中小板指累計下跌17.88%,滬指累計跌下17.22%。根據東方財富Choice全球主要股指排名,滬指、深指僅次于富時意大利MIB指數(-25.44%)、日經225指數(-18.17%)分別排在跌幅榜的第三名和第四名。
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大戲的落幕,不但長袖善舞的金融機構的投資成績單被市場所關注,愛好“炒股”的“實業軍團”們的投資情況也浮出水面。中報披露后,中信證券自營業務巨虧55億的“炒股”成績單成了眾多投資者的心靈慰藉;投資收益所累,中國人壽凈利近七成的下滑更是印證了投資環境之艱難……
3634.5億元入股市
3634.5億元,這是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購買A股、港股以及海外市場股票的投資總金額。
據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包括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內,A股上市公司中有488家公司交叉持股,較去年同期的510家下降了4.5%。而如果將持股范圍擴大到港股和海外市場,數據顯示,A股上市公司在上半年證券投資總額達到3634.5億元,有2111只股票出現在上述“炒股”軍團的證券投資明細中,其中港股占比逾10%。除去金融機構外,有超過500家企業進行了證券投資,投資金額總計為2454億元,涉及股票1730只。
在上市公司所投資的股票中,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等金融行業股票最受青睞,中國核建以及“兩桶油”等中字頭藍籌股次之。此外,醫藥生物、房地產、采掘、化工、電子公用事業等行業也多有涉及,頗有散戶風格。在被投資的上市公司中,交通銀行、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申萬宏遠、中國平安、中信證券、興業銀行等公司股票均有1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買入,而最為搶眼的是交通銀行,數據顯示有66家公司在上半年持有了交通銀行股份。
相對于非上市公司來說,上市公司的融資更為容易,因此花起錢來也毫不吝嗇。
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在所有上市公司的證券投資投入中,西水股份力壓眾多金融機構僅次于海通證券排在第二位。西水股份是天安財險的控股股東,據西水股份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其證券投資合計投入972.28億元,其中776.17億為期末持有的其他證券投資,而剩下的200多億元則分別買入了興業銀行、民生銀行以及中國平安的股份,其中興業銀行的投資成本高達80.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除去長期股權投資外,西水股份對興業銀行的投入是所有“炒股”上市公司中對個股投入中最高的額度。而西水股份對中國平安的50億投資則排在個股買入額度第二位。由于斥資49.6億買入招商銀行,上汽集團排在了個股投資投入富豪榜的第三位。
剛剛在今年2月份控股國華人壽的天茂集團也是隱藏的富豪,公司斥資近50億元買入了天海投資和長江證券的股權,目前在兩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14.45%以及4.99%。
有錢任性的說法在資本市場同樣適用。隨著半年報披露的結束,創業板第一股易主,以養豬為主業的溫氏股份在成為創業板市值第一股的同時也成為了創業板最賺錢的公司。報告期內,溫氏股份實現營業收入283億,凈利潤同比增長330%達到了72.27億元,占540家創業板公司總利潤的16%,凈利潤率高達25.44%。就是這家月賺12億元的養豬企業成為了A股市場買買買最為任性的一家。同花順顯示,上半年,溫氏股份持倉股數高達36只,涉及金融、影視、消費、環保、公用事業等多個行業。
但是,上半年豬肉行情與資本市場的走勢并不一致,溫氏股份的“炒股”收益卻并不樂觀,數據顯示,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取得的投資收益為-1697萬元,經濟觀察報發現,公司持倉的36只股票中,有10余只股票的賬面價值仍然低于投資成本。
國字頭藍籌中國交建也沒閑著,報告期內公司持有股票數量高達27只,其中有5只為港交所上市股票,涉及金融、房地產、交通、電力等多個行業;從事商業貿易的物產中大同樣也是“炒股團”中的一匹黑馬,上半年公司持倉了浦發銀行、包鋼股份、邁克生物、上海石化等23只股票,投資金額達數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