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車業成騙補重災區
根據《通報》,財政部于2016年初組織力量,對90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進行了專項檢查,共涉及2013~ 2015年已獲得和已申報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40.1萬輛,抽查13.3萬輛已銷售的新能源汽車的運營狀態。在檢查中財政部發現,一些企業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涉嫌騙取財政補貼,部分車輛未銷售給消費者就提前申報補貼,不少車輛領取補貼后閑置。
此次,財政部共曝光了五家存在騙補行為的新能源汽車企業: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吉姆西)、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金龍)、深圳市五洲龍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五洲龍)、奇瑞萬達貴州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奇瑞萬達貴州客車)及河南少林客車股份(以下簡稱少林客車)有限公司。上述五家車企騙補金額共計10.1021億元。
其中,惡意騙補情節最嚴重的是蘇州吉姆西。該公司主要通過編造虛假材料采購、車輛生產銷售等原始憑證和記錄,上傳虛假合格證,違規辦理機動車行駛證的方式,虛構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業務,虛假申報2015年銷售新能源汽車1131輛,涉及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6156萬元。
其余四家公司,則主要是通過虛假申報當年銷售新能源汽車數量來騙取財政補貼資金等。其中,蘇州金龍騙補金額高達5.1921億元,居五家企業之首;深圳五洲龍騙補金額為0.5574億元;奇瑞萬達貴州客車騙補0.981億元;少林客車騙補0.75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財政部此次公布的騙補企業全部為客車企業。
對此,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咨詢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對記者表示,“與新能源乘用車相比,新能源客車由于前期技術投入少,補貼以后利潤大幅提高,因此在利益的驅動下,車企不惜鋌而走險,進行騙補。而新能源乘用車前期的技術開發就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成本很高。目前來看,新能源乘用車的利潤很薄,真正賺錢的企業很少。”
此外,王秉剛還強調,消費補貼的政策初衷是培育初級市場,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而騙補行為說到底還是企業管理層無能的表現。
騙補引監管高度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騙補問題早已引起高層重視。
今年1月,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通過自查與現場督查的方式,對2013、2014年度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以及申請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有關情況開展核查。隨后,5月底,財政部表示,“關于新能源汽車推廣騙補核查,現場核查已經完成。”
騙補問題之所以引起監管高度重視,主要是因為在現階段,國家補貼在新能源汽車中占據著重要作用。
例如,金龍汽車純電動、插電式新能源汽車2015年共計實現收入118.58億元,其中財政補貼金額為58億元,補貼占比將近49%;亞星客車2015年純電動和混合動力兩類新能源汽車的收入為10.35億元,其中財政補貼資金為4.59億元,補貼比例為44%;江淮汽車2015年新能源汽車收入為18.52億元,其中財政補貼資金高達21.87億元,占比為118.09%。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到,新能源客車企業的營業收入高度依賴政策補貼,有的甚至出現了補貼資金高于營業收入的“倒掛”現象。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財政補貼只是扶持產業政策的一個方面,還要靠包括稅收、政府采購等多方面的引導,財政補貼的時間也不宜過長,因為單靠補貼政策刺激,會令不少企業忽視發展投資和技術進步的長期規劃。
事實上,對于新能源汽車,我國已經開始啟動補貼標準退坡,倒逼企業加快向市場求發展。根據財政部去年發布的規劃,2017年至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較2016年下降20%,2019年至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后補貼政策退出。此外,今年4月底發布的《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也顯示,6~8米輕客按照標準車0.5倍給予補助,補貼標準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