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滯后了一周
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實際上曙光股份在8月12日12:00之后,就已經知道股份認購各方出現了違約情況。不過,直到8月19日,公司才對外發布了收購事項可能生變的消息。
那么,為何公司選擇延后公告收購事項生變的消息?公司下一步的計劃又是什么?8月22日,每日經濟新聞致電曙光股份證券事務部門,工作人員回應稱:“在就相關事項和保薦機構以及違約方進行持續的溝通,如果有后續的進展,會及時發布公告。”對于此前是否提前知道認購各方對此次定增的態度,工作人員表示:“不清楚上述事項,需要請示領導再做回應,不了解為何等到8月19日才對相關事項作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的滯后也受到交易所高度關注。在下發給公司的問詢函中,交易所要求曙光股份核查并披露獲知安吉泰克等六名認購對象將不再參與認購公司非公開發行項目的時點,并詳細披露公司、安吉泰克等六名認購對象以及財務顧問就該事項進行溝通的具體時間、方式以及內容。
通過核準卻違約不多見
此次曙光股份與億能電子的交易,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雙方從最初的“情投意合”發布預案到今年4月獲得證監會的核準批文,一切似乎都進展得頗為順利。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公司獲得證監會核準批文后,有券商分析師還發布研究報告表示,“此次非公開定向增發的順利過會,打消了市場的擔憂,側面反映了公司極強的執行力。我們認為,此次過會對公司來講,屬于重大利好!”。然而讓眾多投資者大跌眼鏡的是,公司的此次資產收購最終卻敗在了資產出售方的手上。
對于這一現象,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在已經拿到證監會核準批文的情況下,最后資產出售方卻違約了,這樣的情況在資本市場上并不常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一般來說,在一筆資產收購交易中,買方——也就是上市公司,出現違約的情況比較常見,在A股中經常有上市公司簽署了交易協議但最后卻決定不買了的事情發生,然而,資產出售方違約的案例的確非常少見。
券商研報曾看好億能電子
翻看公司于2015年6月2日發布的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可以看到,億能電子42.215%股權對應的資金價格為1.07億元,此外公司還計劃以7129.85萬元的募集資金購買億能電子28.208%的股權,也就是說,曙光股份當初給予億能電子70.423%股權的估價為1.78億元。
就在曙光股份發布了公司的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后,2015年12月,申萬宏源分析師蔡麟琳發布研報,對億能電子給予較高評價。該分析師認為,億能電子在動力鋰電池BMS(電池管理系統)領域國內第一,市占率在30%以上,營業收入領先行業第二的科列科技1倍以上。目前公司供應于北汽、廣汽、長安等主流的新能源乘用車企業,中通、黃??蛙嚨刃履茉纯蛙嚻髽I。預計億能2015年實現6億元營收,明年實現25億元左右的營收,對應2.5億元左右的凈利潤。
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據曙光股份2015年年報,公司在2015年取得營收44億元,實現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1.03億元。而根據該分析師的預測,億能電子將在2016年取得2.5億元的凈利潤,對應億能電子70.423%股權的利潤額為1.76億元。這不僅比曙光股份2015年的歸屬凈利潤高出7000多萬元,也與此次交易中億能電子70.423%股權的對價1.78億元非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