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受青年人歡迎的書影評社區平臺豆瓣,也要開始拍電影了。
近日,豆瓣創始人兼CEO阿北(楊勃)發內部信稱,“豆瓣閱讀經過半年多的試水,現在正式進入電影制作。豆瓣要開始做電影了。”
據介紹,豆瓣閱讀自2012年5月上線4年來,已經積累了兩萬多名作者和8000多部獨家作品。而在豆瓣閱讀的“影視改編”欄目上,目前已經有數百家影視公司和更多的編劇加入,關注和孵化新的編劇和影視制作項目。到今年7月底,豆瓣閱讀已有10部小說售出了影視改編權。
豆瓣閱讀的第一部短片《一日英雄》已經在上海電影節上放映。而科幻小說《追逐太陽的男人》的權益也以百萬價格售給了新麗影業,雙方進行聯合開發,豆瓣享有部分優先投資權。
和豆瓣閱讀為寫作者提供平臺類似,新成立的豆瓣影業公司是為電影提供編劇和導演,特別是年輕的創作者,并對原創作品進行電影化。
阿北在上述信件中稱,新成立的豆瓣影業公司由豆瓣閱讀總經理戴欽推動和負責,并從豆瓣閱讀延伸出一個新的團隊和組織。該影業公司將選擇好的豆瓣閱讀小說,組織編劇、導演和主創,并參與后續電影的投資和開發。
易觀分析師黃國鋒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從模式的創新來說,一部作品改編成電影,除了本身的題材和內容之外,整個改編的過程其實也非常重要。豆瓣現在做的是編劇行為下放。”
黃國鋒打了一個比方,一個編劇在豆瓣上看到自己喜歡的作品,他就希望把這部作品影視化。編劇把劇本大綱提交給豆瓣,如果豆瓣選用了他的劇本大綱,并最終將這部作品影視化、商業化,那么這個編劇除了得到相應的報酬之外,還可以冠以聯名編劇這個身份,對于這個編劇來說本身就是名利雙收。相對應的,如果有更多的編劇參與進來,也就意味著電影公司可以獲得更多的劇本大綱,那么在創意上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就在這封內部信流出之后沒多久,也有人對豆瓣IP是否適合改編成商業化電影提出質疑,質疑的原因主要是豆瓣IP偏重文藝性,并且多以中短篇為主。
對此,黃國鋒稱,首先不會因為IP篇幅的長短來決定是否能夠被改編成電影,主要還是IP內容本身的題材是否適合去改編。此外,文藝類題材的影片也要看如何理解,“舉個例子,之前趙薇和黃渤的《親愛的》也是屬于文藝片,但上映后(觀眾的)反映還是不錯的。”
在時光網落入萬達之手之后,國內相對中立的電影評分網站就只剩下豆瓣電影了。那么,接下來豆瓣電影的評分究竟會不會靠譜呢?從豆瓣書店目前在售書的評分來看,雖然部分圖書或有水軍刷分的嫌疑,但用戶尚未發現篡改評分的跡象。
對此,黃國鋒表示,“觀眾都為一部電影去打分,其實大家對于這部電影的評分應該是多少心知肚明。如果一部電影質量不行,豆瓣進行后臺操作,硬是把評分給拉上去,以后觀眾就不會再信任豆瓣評分,也就不會再去關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