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產業園項目推進4年后意外停滯,其投資商實際控制人已被多個信源宣稱“失聯”。由此,留給該項目地陜西省安康市高新區,被套上億配套資金,征地拆遷千畝,未來卻仍難確定。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調查發現,安康市擬投資百億、占地5000畝的金屬鎳循環產業園停滯的背后,是其投資主體——陜西天沐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陜西天沐”)的母公司江西江鋰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江鋰科技”),陷入破產困局中難以自拔的一個反映。
這個曾號稱擬成為千億帝國的冶金巨人——“江鋰科技”的母公司四川尼科國潤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尼科國潤”)在過去十年間,憑借實際控制人張芃與國際資本機構摩根士丹利基金(下稱“摩根基金”)及德同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德同”)密切的關系,在在國內快速跑馬圈地布局金屬鎳、鋰等產業園。此后,江鋰科技亦在摩根基金、德同注資后,作為金屬鎳、鋰業務運作的平臺公司,沖刺資本市場未果后,又遭行業低迷沖擊,而在銀行催債之下,壓垮最后的救命稻草,被法院宣布破產。
事實上,與該公司同處江西新余、同年吸引PE注資的江西贛鋒鋰業有限公司(下稱“贛鋒鋰業”)成功登上中小板,而江鋰科技的資本局命運卻最終落得個破產重整殘局。
“帝國”往事
“江鋰科技”的前身——江西鋰廠是省屬國有企業,因嚴重資不抵債,于2001年11月被迫全面停產。2004年,江西鋰廠劃轉分宜縣管理,2005年由尼科國潤整體收購。
2005年1月,畢業于沈陽黃金地質學院,曾先后在武警黃金部隊、中信國安鋰業任職的張芃,在四川省彭山縣注冊成立了一家資產僅有1500萬元的“尼科國潤”。僅僅10個月后的2005年11月,尼科國潤和江西省分宜縣政府簽訂資產收購協議,前者以法院宣告企業破產拍賣方式收購原江西鋰廠,并用1000萬元人民幣買了500畝土地和舊鋰廠所有的廠房。
2006年3月10日江鋰科技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金為5000萬元,其中尼科國潤出資4000萬元占80%股份,會理縣金天艾莎銅業有限責任公司出資1000萬元占20%股份。公司主營鋰、鎳、鈷、銅、鋅等有色金屬產品的生產經營及研發。
有資料顯示,尼科國潤進入江鋰科技后,短短的兩個月后,該公司就完成了碳酸鋰生產線的設計制作安裝及附屬配套設施施工改造,并通過兩個月的調試生產后進入正式生產。一年之后,尼科國潤利用原來江西省老國企的資產,借助鋰業市場的火熱而實現當年盈利。2006年江鋰科技生產碳酸鋰1100噸,實現銷售收入6700余萬元,上繳稅收1068萬元。
這次幾乎是定制式的收購以及投產當年盈利,此后也幾乎是江鋰“帝國”實際控制人張芃最為得意的資本運作。僅僅以千萬元的代價換來的破產企業,被收購投產一年就一改多年來萎靡不振的局面。
這也成為江鋰科技打造其重金屬帝國的起點。
此后,憑借鋰業市場的火熱,江鋰科技連續實現盈利。資料顯示,截至2007年8月底,該公司總資產達2.58億元,凈資產1.27億元。累計實現產值5718萬元,上繳稅收1565萬元,實現利潤643萬元。
彼時,良好的市場預期,亦引來資本界的關注。2007年9月,在摩根基金以及德同兩大資本機構介入尼科國潤的同時,兩大資本機構共出資4000萬美元,注資江鋰科技。投資后江鋰科技目標是建成4000噸碳酸鋰、2000噸氫氧化鋰、5萬噸電解鎳、30萬噸電解鋅、120萬噸硫酸規模,年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
當時的公開報道顯示,此后該公司大肆圈地進軍金屬鎳產業,因為電解鎳產業容易上規模,且產品電解鎳的利潤率不錯。該公司擬定目標是,2008年生產5000噸電解鎳,2009年是1萬噸,2010年是2萬噸。并準備在2009年包裝上市,實現登陸國內資本市場。
此后江鋰科技注冊資本變為2.8億元,固定資產升為10億元,職工人數達1050人。2011年,以“鋰”和“鎳”為主打產品的該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大鋰鹽生產企業,第二大鎳生產企業。年產1萬噸鋰鹽、3萬噸電解鎳、1萬噸鎳絲鎳帶,當年上繳稅收過億元。
按照該公司曾經的說法,從2006年正式投產至2011年,短短5年間,該公司無論是產能還是產值,都翻了十倍。2010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29億元,實現利潤2.8億元。
當時已經為全球最大的紅土鎳礦濕法提鎳企業的江鋰科技,亦開始進入云南、陜西鎳產業市場,并以從電解鎳工業廢渣中提取活性二氧化硅與再生鐵精粉的技術而叱咤國內鎳行業。
事實上,此時江鋰帝國已達到頂峰。但該公司還擬在2015年,電解鎳總產能達到10萬噸,鋰鹽總產能達到3萬噸,鎳絲鎳帶總產能達到6萬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0億元。并號稱,在江西打造全球最大的紅土鎳礦濕法冶金基地。
然而,豪情壯志之后的2015年初,在行業市場低迷,以及大肆融資、上市未果等種種因素的疊加效應下,江鋰科技陷入困局。該公司多位離職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公司從2012年起就未給部分員工交納社保,到2013年公司后勤機關員工拖欠工資9個月未發,各部門領導拖欠15到20個月。2014年起,從公司辭職以后也不給結算工資。
資本謎團
2015年9月開始,江鋰科技實際控制人張芃被發現“失聯”,從而引發連鎖反應。9月24日,江西省人大常委會發布公告稱,新余市選出的張芃被罷免了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職務。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張芃的代表資格終止。
這條隱含著多種信息的公告,也被張芃擬投資圈地的陜西、云南等地方業內傳為:“其涉某已落馬官員案被帶走”。而隨著這位電解鎳大王的“失聯”,其構建的江鋰帝國也宣告崩塌。
2015年10月,曾經的鋰業老大江鋰科技一步步走向破產重整的境地。
2016年1月12日,上市公司贛鋒鋰業的一則公告從側面讓國內業界知道了江鋰科技宣告破產的消息。
該則公告顯示:贛鋒鋰業參加了破產重整企業江鋰科技的部分財產拍賣會,以4.2億元的價格競得江鋰科技約4000噸“國潤”牌氫氧化鋰(LiOH.H2O),單價為10.51萬元/噸,并已簽訂《競買合同》和《拍賣成交確認書》。
事實上,2015年11月,江西省分宜縣人民法院的一則《關于申報江鋰科技有限公司債權的公告》就顯示,江鋰科技已經被宣布破產重整。這份公告稱,本院根據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分行、分宜縣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的申請于2015年10月29日裁定受理了江鋰科技重整一案,并于同日指定江鋰科技破產清算組擔任江西江鋰科技有限公司管理人。江鋰科技的債權人應自2016年2月 23日前向管理人申報債權,書面說明債權數額等。
本報記者也從江鋰科技破產清算組了解到,公司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將于2016年3 月7日召開。另據本報記者從相關信源獲悉,該公司目前債務或達40億元以上。
有債權人向本報記者提供的一份江鋰科技債務梳理資料顯示,過去10年來,江鋰科技以及其母公司通過債券、銀行等渠道先后舉債30多億元,通過合作等渠道沉淀占用資金累計或超百億元。而目前江鋰科技在國內各地投資產業園等資產預計不超過40億元。
由此,不難看出,該公司在陜西安康標榜投資百億的金屬鎳產業園難脫圈地、圈錢之疑。該公司母公司僅在2007、2008年就融資近6億元。資料顯示,尼科國潤于2007年引進摩根基金和德同資本4000萬美元,2008年,又與廣東盈峰、福建三一、寧波富鼎等企業合作,融資2.7億元人民幣。而截至2010年,該公司僅擁有資產20億元,年產值10億元。
資本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從江鋰科技以及母公司尼科國潤引入PE,且在國內多省大肆圈地,并包裝輝煌的過往軌跡看,該公司從一開始就編織了看上去很美的產業版圖和資本局。
這極大地迎合了有關地方政府好大喜功心理,由此也可以從被包裝了大項目的地方獲得土地、銀行資金等特別支持。而無論是圈地、圈項目最終則是為了在股市上圈錢。
不過,可惜的是江鋰科技沖擊上市并未成功。再加上國內外鎳、鋰市場低迷,其盲目擴張導致的爛尾項目又難以從銀根緊縮的銀行融到資金。最終使得這個資本局僅走了一半,便宣布崩盤。
江鋰科技2015年11月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目前正在債務登記中。安康高新區有負責人稱,作為子公司的陜西天沐亦無力籌資百億建金屬鎳產業園。因此高新區擬引進新的項目,填補已征收的千畝土地上的項目空缺。
陜西天沐公司留守的人士稱,目前項目由于母公司江鋰科技已破產重整,安康金屬鎳產業園不大可能再實施了,目前在處理“善后”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