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市場大跌到底是為什么?研究清楚原因,才能明白未來怎么走?
(1)國際市場來看:全球市場流動性趨緊,美國的加息,資本回流導致全球流動性趨緊,這又進一步帶動人民幣貶值預期。國內市場來看:央行沒有全面放水,整體流動性環境也是趨緊,12月流動性趨緊,而到了1月,貨幣市場流動性沒有太放松,也沒有如很多投資者預期的降準降息。而且國內清理場外配資后,很多個股的流動性跟不上,而春節前是傳統錢緊時間。首先從流動性來說,炒作型個股是有價值回歸的基礎,但是真正的金融藍籌,這么大幅度的下跌,恐怕不能簡單從估值找原因。
(2)減持禁令1月8日即將到期,此時很多投資者搶著出逃,畢竟在去年底很多股票的估值又開始出現泡沫化的傾向,而如果大股東都不認可自己的估值,自然也有減持壓力。
(3)在15年11月時,周小川行長撰文專門提到要防范金融攻擊,目前的操作思路,確實有金融攻擊的影子,匯率,股市,期貨(現在國內部分不敢,而海外期貨明顯也統一攻擊),三箭齊發,而目前反腐到了深水區,我們正在慢慢懂,我們之前寫過全球路演總結-知心分析師第二卷,主要分析了各個主流投資者的變化,沒見過鯊魚別當做鯊魚不存在,我再把這篇報告的核心內容這里說下。
投資者也要分海外對沖基金,海外公募和保險,本土神秘大資金,本土公募,本土私募,本土個人投資者。

海外對沖基金:
這是全球最敏銳的資本,一般都很神秘,但是做為大賣方,優勢就是可以和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這么多年的經驗,實際上覺得海外對沖基金頂層的最大優勢主要有兩點:
1. 對全球金融政治體系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因為這些對沖基金的頂層往往和政治聯系很緊,經常可以和各國精英有相互交流的機會,自然能明白全球的政治金融風向,而且對各國金融體系與規則十分熟悉。
2. 自身交易系統很優秀,很多可以做到大象無形,利用各國監管規則,可以隱秘的滲透進金融體系。這種資金是大金融股中短期暴漲暴跌最主要的發起方。因為對沖基金對流動性要求很高,進出必須自由,而且往往還要結合衍生品來放大杠桿,要達到一擊必中的效果,樂觀時要制造亢奮氛圍,這樣才能吸引大量資金進場,悲觀時也要制造恐慌,吸納足夠籌碼。由于與政治相關度很緊,雖然賺錢是其主要目的,但同時個別也承擔使命。
海外公募和保險資金:
這類資金的特點是長期大資金,也是國內投資者比較了解的外資,因為他們往往通過正規渠道進入或離開中國資本市場,例如QFII,RQFII,滬港通等,由于可以清晰看到痕跡,這些資金不會采取對沖基金式的暴漲暴跌,制造波段策略,而他們確確實實最在乎的是估值和長期基本面,如果估值很便宜,而長期基本面又不錯,確實會買入并長期持有,反過來說,如果短期個股漲幅過大,也確實會賣出等待估值合理再重新進場,這類資金是市場的中流砥柱,也是促進估值合理化的主力。所以會出現當A股暴漲時,反而看到滬股通的資金是在流出的,而且這類資金整體交易是比較平緩的,很少會短時間集中買入賣出。
本土神秘大資金:
本土大資金指的是真正從房地產,民間高利貸,互聯網金融等相關金融領域轉移出來的資金,這些資金是去年底大金融行情,尤其是2014年12月后面接力上攻的主力資金。這類資金的體量遠超海外對沖基金,也遠超QFII,RQFII等外資,是真正的本土資金中的主力。這類資金在去2014年年底由于股市的財富效應,房地產,信托等影子銀行領域等相關出路收窄,在海外大資金激活市場后,蜂擁至股市,導致股市出現了史無前例的井噴,而且由于進入的速度太快,不可能去買炒作型小股票,因為這些流動性承載力太弱,所以只能拼命沖向大藍籌,而且這批資金也是國內兩融業務的主力,又有杠桿,可以想象下,能帶來股市多大幅度的上漲?
本土公募:
其實本土公募本來應該跟海外公募和保險做一樣的事情,就是重點研究宏觀,行業,公司基本面,然后買入并長期持有,因為公募的特點是信息公開,考核機制也很透明,如果和其他主力資金玩短期博弈,那很容易就被人把底牌猜透,基本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可惜在近5年,本土公募除了少數還能堅持基本面研究和估值敏感之外,確實大部分已經和本土私募的風格相似,如何相似我們就不多說了,但是回頭看,這五年,本土公募確實可以大幅跑贏市場,跑贏估值敏感性投資者,理由主要還是國內個人投資者太多,而機構還是擁有專業和各種優勢,想賺錢并不難。客觀說這也是國內資本市場機制使然,不應該怪公募,未來隨著資本市場市場化,此時希望公募能看清未來的大格局,資本市場的風格真的會切換,從偽成長偽價值向真成長真價值切換。
本土私募:
實際上接觸這么多私募,本土私募對個股的挖掘能力往往很強,而這種挖掘有時也顯得過于簡單粗暴,有時甚至會陷入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但不管如何,本土私募的本土化確實應該鼓勵,因為這是相對外資的優勢,要鼓勵,但是也要進一步合法化,少操縱,多做真正的基本面研究。至于本土私募的宏觀政治視野,全球交易系統,則離海外頂級對沖基金差距還有很遠。而本土私募由于機制靈活,也有不少能在大金融行情中做跟隨者,也能賺到錢,但是一般不會是主力。而當市場進入震蕩,本土私募往往會更喜歡自己能有控制力的小股票進行投資。
(4)IPO新政與注冊制改革的推進,讓很多高估的個股加速向價值回歸,也構成一股做空的力量。
(5)熔斷機制需要完善,第一次和第二次間隔太短,幅度太小。
未來的每一個因素的發展方向,與博弈結果預測:
(1)國際流動性:美國到底強到和97年時一樣嗎?沒有的,美元指數最近兩天還是下跌的,說明美國也無法承擔美元過度升值帶來的成本提高,還有對就業的沖擊。如果真的再搞出一輪全球金融危機,估計美國自己承擔不起,馬上要進行的美國大選也不用選了,直接換得了。所以美國的執政者,包括美聯儲,也是不希望出現一輪金融危機,也因此不會不顧后果的加息,過度抽緊全球流動性的。那么代表著空方最核心的牌,已經差不多快出完了。而且我們之前在去年7月的決戰大金融中寫過,空方最大的問題是聯盟松散,資金成本高,周期不能太長,如果要發動全面進攻,那么也就是在一個月的時間要解決戰斗,不然越拖對空方越不利,那去年的節奏來說,真正做空的時點就是6月和8月中后期,這一個半月,之后基本就沒有怎么發力,而今年假期歸來就發動進攻,我感覺,空方的底氣也不是很夠,因為如果改革反腐推進,空方的力量又會大幅削弱,所以較為著急。如果美國如預期還是要保持全球流動性適度,那么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外部基礎就不存在,而如果小幅貶值,以目前人民幣能提供的無風險回報率,在銀行中買理財都能有4.5%,而放在美國銀行中基本是0.2%,那么人民幣只要貶值幅度控制在一年4%以內,那么就不會有巨大的資本外流壓力,畢竟在中國賺錢比其他地方容易的多,140萬億的M2,還有初級投資者們,哪里有這么好的流動性和空間。而從中國的內因來說,中國的改革決心,改革能力,也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中國的改革內因也決定人民幣不具有大幅貶值的基礎。
(2)國內流動性:央行要維持整個流動性的穩健,不會大水漫灌,但是也不會容忍系統性金融危機,所以在需要支持的時候,還是對國內市場會定點投放流動性,例如前面的MLF,SLF,定向降準等手段,而對股市流動性來說,雖然現在場外配資體系已經清理的差不多,但是證監會也說了,證金公司等國家隊并沒有退出,其穩定市場的職能不會改變,意味著,該出手時,還是會出手的,以證金公司等國家隊體量,在我們去年7月時的測算,4萬億的規模,頂住市場內部的核心標的并不會有太大問題。優秀大金融應在優秀的核心標的之中。
(3)減持禁令的解決:監管層很難全面禁止減持,因為這不市場化,和改革方向不相符,那么現在只能加強披露,但是對于集合競價不準減持3個月不超過1%的規定,其實也很容易規避。說到底,監管層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干預市場,只能看這個公司股價的自身價值,而如果大股東,高管堅持要減,也很難禁止。所以如果上市公司出公告,不減持,或者增持,也可以作為一個大股東和高管對自己公司價值認可的重要依據。
(4)IPO新股改革和注冊制:這個改革的大方向是不會變的,不會因為最近的股市波動就改變方向,其實認真研究IPO最新的新股改革,是很有意義的,現在申購新股市值申購,同時不需要預繳款,按照我們測算,今年新股收益可能會接近10%,對場外資金的吸引力會逐步加強,因為現在信托,p2p,還有民間高利貸在出風險,資金需要較高的回報,會到股市的,而要享受10%的收益,必然要買股票。最近其實看回四大行,三大保險等超級大藍籌,下跌幅度并不大,很穩定,而且股息回報率也有5%以上,如果在風險合適和可控的基礎上,用合適杠桿,融資買藍籌,同時參與新股配售,那么今年的收益大概率是不會低的。所以無論IPO新股改革還是注冊制,都應該視為長期股市的利好,短期有些擔憂很正常,記得當年05年股權分置改革剛出來時,大家都解讀為大利空,跌了一段之后,大家才慢慢明白過來,股權分置是大利好,真正的大牛市拉開序幕。所以我一直說05年股權分置改革是股市崛起重要的內在因素。而05年7月股市崛起的外在原因就是人民幣匯率改革,現在呢,是人民幣國際化,應該以加入SDR為標志性事件。
(5)熔斷機制將逐步完善。
經過這么深入的分析,相信投資者心理有數,不應該再那么恐慌,但是還是要強調下,如果是估值過高,增長前景堪憂的偽成長偽價值個股,還是乘反彈可以出來看看。而如果是經過深入研究分析,認為是真成長,真價值的公司,還是可以持有,參與新股配售。春節前流動性估計很難特別松,建議春節前重視真價值金融股,例如銀行,保險。而在二季度后,可以重視真成長金融股,例如證券和其他多元金融。
銀行里面的:華夏,光大,寧波,北京,招商,浦發,民生。保險:新國太,新華,國壽,太保。證券:新大招,光大,招商。
銀行的基本面:16年挑戰很大,但是分化也會很大,而大概率銀行在17年迎來并購時代,股息率高是最大優勢,非常適合長期持有,參與新股配售。
不良率和股價走勢可以看看,銀行還是大資金進場的最愛之一,體量大,估值低,回報高,牌照稀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