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工業企業利潤與收入較10月輕微好轉2、3個百分點,累計與單月利潤仍然為負(-1.9,-1.4),累計與單月收入微幅正增長(1,1)。目前的收入增長水平,創下2008年危機以來新低;從所有制結構上看,11月的波動主要來自國企的彈性,與周五財政部數據趨勢一致。
行業結構上,供給側改革、需求側刺激的烙印均清晰可見:一方面供給收縮下,部分行業的利潤出現了邊際改善:鐵礦、鋼鐵、有色等對工業利潤的拖累大幅減緩,鋼鐵終結了連續4個月虧損,實現了88億盈利(當然統計局數據與行業、市場成本的測度存在差異,但趨勢可以借鑒).
而另一方面,適度擴大需求的導向下,汽車、電力的利潤回升也比較明顯.其變動與11月工業增加值行業表現一致,汽車購置稅減免等政策刺激下,廠商加庫存、購買力短期快速釋放。
從上述兩個邏輯鏈條出發,結合現實推斷:
1、一是潤物細無聲,過剩行業的邊際改善雖小、但可持續累積。例如從鋼鐵行業看,汽車生產的加庫存對其產銷有所拉動,而螺紋方面,市場現貨及期貨價格隱含的成本測度,顯示虧損程度有所緩和。我們年報《卸下舊產業的包袱》指出2016年下半年周期性行業存在盈利修復的可能。因按照目前產出收縮、產能去化具有內生性,其產能去化速度略大于需求下滑速度即可實現正面弱平衡;
2、二是需求刺激的彈性短期化,為改革轉型贏得時間。例如汽車的刺激,我們前次評論《是真的嗎—QE、匯改、經濟企穩?》指出了邏輯,參照2009年的規律“政策出臺的兩個月內,廠商加庫存比較明顯,其后效果逐漸遞減”,同時“非市民化農民的購買力也集中在春節前”;包括近期的房地產去庫存政策,我們理解類似2014年3季度的取消限貸限購,僅能短期提振需求。
再進一步思考增長節奏與流動性預期信息:
3、增長節奏的高點基本探明,11-12月是峰值。往前回溯,11月——12月是2015年的高點,往后看,11—12月的水平,也可能是2016年的高位。1月1日的PMI數據不排除小幅下滑,因其存在等權重的缺陷,汽車等貢獻較大的行業在其中貢獻不大,而周期性行業產出收縮超過以往。
但1月中旬公布的12月工業數據依然不低,有可能在6.0-6.3區間。因此維持2015年4季度GDP 6.9%的預測(與3季度持平。同時考慮到政策彈性,預計“16年增長高位開局、三滑一回”(詳見《年報》).
4、降準的靴子在心中默默落地
若上述判斷較為確鑿,聯系到一月中旬(4季度數據公布日),自然的邏輯推斷是:增長短期略穩、邊際寬松略緩。
因2015年完成年度增長目標,且政策的動力釋放在2016年初仍然有效;由于資本外流持續,準備金政策可視為內生性對沖,有也罷、無也好,再度放松的節奏可能放緩,政策效果僅具有托底功能、而非額外的刺激。
流動性變化,亦牽扯至股市邏輯演繹,因降準“靴子落地”,疊加監管層對舉牌與理財的規范,“高杠桿以錢炒錢”的增量模式不可持續,因此2016年初,存量資金博弈的模式再度開啟;同時由于物價年前回升,利率產品可能面臨著短暫的朦朧幻覺。
而從年度把握上看,年報、以及政策評論《水落效增、虛實均衡》中均指出,2016年流動性(虛實)更加均衡、有底線有上限;貨幣供應下降、但鎖定性更好,將帶來企業并購的活躍而非泡沫。
此外,同步的《周度追蹤報告》顯示:一方面,地產銷售延續低位下滑趨勢、煤耗負增長程度有所加深,但汽車銷售仍然保持較高水平;另一方面CPI與PPI 12月均有所回升(CPI 1.5-1.7E);海外方面,近期公布的11-12月歐洲的制造業、營建等指標向好等;美國營建、開工、個人收支、消費者信心表現較好、PCE環比漲幅擴大,但耐用品訂單零,折射出美國的經濟結構,地產消費好、工業弱的特征固化。
利潤數據的細節方面:
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1.9%(前值-2%);10月同比-1.4%(前值-4.6%).
1、11月利潤跌幅收窄3.2個點至-1.4%(連續6個月負增長),來自收入增長及成本下降。收入方面,汽車、電力行業增長明顯(與工業增加值表現一致),此外營業外收入、投資收益提高也產生額外貢獻。結合12月汽車行業產銷延續較高增速,預計12月工業增加值、工業企業利潤保持相對穩定,順利完成全年目標。
2、分企業性質看,11月利潤回升主要來自國有企業增速大幅回升,(提高32.5個點至0.9%,部分來自低基數);除此之外,外商企業增速小幅提高0.4至2.8%,而股份制、私營以及集體企業增速均下滑,其中私營企業連續3個月大幅下滑至0增長(0.07%),股份制、集體企業利潤跌幅加深(分別下滑至-2.5%、-4.2%).(注:提到的增速均為單月增速)
3、分行業看,鋼鐵企業盈利由負轉正,汽車、電力連續2個月大幅攀升,醫藥制造穩定向好,政策受益的電氣機械保持較高增速。(1)供給側改革推動過剩行業盈利改善:鋼鐵行業盈利由負轉正,同比降幅大幅收窄至-67%;采礦業、鐵礦石開采、有色冶煉行業均降幅收窄;(2)汽車連續2個月大幅攀升至35%(前值10%);(3)電熱行業利潤大幅跳升45個點至54%;(4)醫藥制造表現穩定,小幅提高至12%;(5)政策受益電氣機械行業仍保持較高增速(14%,前值26%).
4、成本增長低于收入:11月主營業務成本增速提高2.2至1.9%,而主營業務收入高2.4至1%,收入增長高于成本,毛利率提高;另一方面,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94元,同比-0.03元(10月+0.04元).
5、財務質量仍表現不佳:11月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提高0.1至4.6%,應收賬款雖下滑0.2至7.8%,但仍顯著高于收入增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