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數據分析,11月外儲余額為2013年1月末以來最低。872億美元的降幅,也是1996年有數據以來第三大月度跌幅。
從今年走勢分析,10月外匯儲備增加113.87億美元,在連續五個月下降后首次反彈。在此前的五連降中,7、8、9月單月減少規模都在400億美元以上。其中,8月的減少額更是達到歷史最高值939億美元。也就是說11月份是前11個月的第二大下降絕對額。
最大的危機是,2014年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逼近4萬億美元。近一年半的時間,外匯儲備余額累計下降了5549億美元。成為新興市場國家外儲下降最快,下降絕對額度最大的國度。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外儲如此快速下降呢?
必須從宏微觀兩大因素分析。放在全球格局范圍看,是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給新興市場帶來的共同問題。從產業結構看,新興市場出口型經濟動力正在熄火,必然導致外匯流入減弱,從而使得外儲下降。另一方面,隨著美國加息預期升高,全球資本資金流向出現變化。使得新興市場國家從資本青睞流入地區,變為被資本拋棄流出地區。不僅僅是中國,而且整個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外儲都在下降。中國只是外儲基數太大,同樣的降幅而絕對額卻大得多、更加突出而已。
從微觀層面來說,直接原因是國際資本流出加劇。這是中國外儲下降的主要因素。反映出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與市場的不看好。同時,央行去年以來先后6次降低利率,人民幣本應該貶值卻未貶。但貶值預期和壓力越來越大。嚇跑了國際資本。
央行干預匯率是外儲下降的又一個原因。為了阻止人民幣匯率貶值,央行必須通過拋售美元來干預,從而消耗了大量外儲,必然導致外儲下降。
國際資本流出國境是其中之一,另一種情況是,由于擔心人民幣貶值,境內個人和企業滯留或購匯手持美元是導致央行口徑外匯儲備下降的另一個原因。
同時儲備多元化后,美元升值導致儲備的歐元、日元匯率縮水是又一個小小因素。
其實,外儲下降沒有預料預期的更加嚴重。一個因素是中國實物貿易持續維持順差,一定程度夯實了外儲。
即便如此,截止11月底中國外儲余額還有34383億美元,絕對還能應對一陣子,短期內外儲下降帶來的沖擊和影響非常有限的。外儲下降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反映,同時,也逐步減輕了外儲經營壓力。
但沒有近憂卻必須遠慮。如果如此大幅度下降下去,對已經全球化的中國經濟肯定會帶來不小負面影響。一旦這種勢頭不能有效控制,不排除出現惡性循環的現象。
未來隨著美聯儲加息,美元指數繼續走高,人民幣繼續貶值是大概率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央行干預,也只能干預一時而不能干預一世的。
外儲大降預示資本外逃加速,進而促使貨幣貶值,而貨幣貶值又促使外儲加劇下降,同時央行賣出美元干預匯率同樣導致外儲下降,這是個惡性循環。試想,資本流出、央行賣出美元干預、企業個人購匯持匯、儲備非美元資產縮水損失,這四大因素疊加襲來,再多的外儲也承受不了。中國金融、經濟真正考驗的信號或出現了!
怎么辦?留住資本的根本性舉措是盡快穩定住中國經濟,創造一個開放包容、寬松環境、誠信法制的市場。這是留住資本的最大法寶。
央行操作上盡量不要干預扭曲價格,而應該讓貶值壓力充分釋放出來。這樣才有市場軌跡可循,人民幣或能真正雙向波動,達到均衡。
對于外儲下降引發的外匯占款降低,從而導致市場資金相對緊縮問題,央行該降準就降。絕不能采取降息措施,降息只能引發外儲加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