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優開道,健康險迎大機遇
12月11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保監會發布關于實施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的通知。根據通知,健康險稅優試點將在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進行。保監會已在今年8月20日發布《個人稅收優惠型健康保險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了對享受稅收優惠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做采取萬能險方式,承擔醫療保險和個人賬戶積累兩項責任。規定中端醫療保險保費比例的20%應作為健康管理支出,賠付率(指賠款支出占保險費收入的百分比)不得低于80%,若有低于80%的差額部分平均返還到所有被保險人的個人賬戶。同時規定個
稅優健康保險產品設計應遵循保障為主、合理定價、微利經營原則。
2014年以來,商業健康保險發展進入快車道。從2014年到2015年,健康險稅優從框架到內容逐步形成和完善。健康險保費近兩年增速一直保持著高增長,至2015年10月保費收入占比達到了9%,然而離國際標準30%相距甚遠。稅優政策的推出有利于實現保險結構的合理化,實現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保銜接互補,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和擴內需、調結構。

根據規定,試點地區個人購買符合規定的健康保險產品支出按照2400元/年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實為將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每月提高200元,則按現在個稅起征電3500的水平,購買合格健康保險產品的投保人個稅起征點將被變相提高到3700元/人。對于月收入6000、8000、10000的納稅人來說,若購買足額健康險產品,則每年可享受72元、240元、540元的稅收優惠。現在個稅繳納人數2800萬人,假設其中30%-50%的人為稅率敏感人群,則稅優政策可帶來200億-330億健康險保費收入。然而“微利經營”的政策對保險公司的產品設計、營銷方案、風險控制等方面提出了高要求,窗口機遇的同時帶來了盈利模式的挑戰。這對于產品設計能力強、營銷渠道廣、精算專業隊伍強的大型商業保險公司來說是一次進階的機會。推薦新華保險、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平安。
m1再創新高,投資正當其時
M1增速持續上升,市場流動性充裕。12月11日央行發布11月金融統計數據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11月末,M2同比增長13.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2個和1.4個百分點。M2超過全年目標1.7個百分點,高于三季度末GDP增速6.77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商業銀行購買地方政府債券等證券投資供給了大量貨幣,貨幣供應總體充裕。M1同比增長15.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1.7個和12.5個百分點。M1同比增速連續5個月保持上升態勢,反映出市場流動性充裕,投資性需求的增加將對股市行情發揮積極作用。回顧我們的經典報告《M1定買賣》,M1增速超過10%,正是行情活躍時期,目前是絕佳的投資窗口。在金融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持續推進下,大金融有大機會。
社融增速微降,融資向政府部門集中。11月份社融增量1.02萬億元,同比增速-10.99%,環比增速113.97%。社融增量較10月大幅度上升,主要是因為季節效應影響。經測算,社融存量136.2萬億元,同比增速12.0%,較10月下滑0.3個百分點,增速延續了下降的趨勢。因為今年以來的債務置換將原來屬于地方融資平臺的存量債務轉變成政府部門債務,而地方政府債務并不包含在社融統計范圍內,為還原該因素,我們計算社融增量累計值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量累計值之和的同比增速。我們看到調整后的融資規模同比增速11月份為13.61%,增速連續7個月維持上升趨勢,大幅高于調整前的社融增速。反映出一方面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增加,提升了社會流動性,另一方面社會融資繼續從私人部門向政府部門轉移。
人民幣貸款和直接融資占比提升。從社融結構上看,11月份社融新增1.02萬億,其中人民幣貸款和直接融資占比顯著提升,1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8873億元,股票和債券的直接融資增加3926億元,占社融新增的比例分別為76.21%和20.73%,較去年同期分別增加12.58和19.41個百分點。外幣貸款和表外融資持續萎縮,分別下降1142億元和1937億元。
人民幣貸款增速保持平穩。11月份人民幣貸款余額93.36萬億元,同比增長14.9%,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5個百分點,比上月低0.5個百分點。因為自2015年起,人民幣貸款包含拆放給非銀金融機構的款項,導致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速被高估。排除該因素,我們看到不含非銀金融機構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75%,增速比去年同期0.35個百分點,比上月低0.1個百分點。住戶和非金融企業貸款需求趨于平穩。
居民住房貸款和公司短期貸款增加。對新增人民幣貸款分部門看,1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7089億元,主要是居民中長期貸款和非金融企業的短期貸款增加。住戶部門貸款增加3844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3278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5011億元,其中包含票據融資的短期貸款增加337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317億元。資產荒下,銀行加大對居民住房貸款的支持力度,推動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惜貸情緒和利率下行,公司貸款期限向短期限轉移。非銀金融機構貸款減少1671億元,資本市場行情升溫,非銀金融機構貸款需求相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