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利息抵個稅,背景是正在進行的個稅改革。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分類稅制,而改革的方向是從分類稅制轉向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稅制,但個稅改革是個系統工程,決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一則“房貸利息可能抵扣個稅”的傳言,使房地產股連漲數天,地產指數從上周五的2746點漲至3104點,一周上漲13.2%,其中如萬科漲30.9%,金融街漲29.25%,保利地產漲14.35%,招商地產漲10.55%。
其實,“房貸利息抵稅”是個老消息。早在今年5月8日,國務院批轉發改委《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要研究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改革方案,當時財政部長樓繼偉就曾公開表示:“個稅改革的方向是將納稅人家庭負擔計入抵扣因素,未來征收個人所得稅或可與按揭貸款相抵扣。”當時,萬科、金融街等地產龍頭也曾連漲數天,但遠沒有這次那么“瘋狂”。那么,為什么此消息“老調重彈”會激起地產股如此大的激情呢?
首先是背景不一樣。
自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明確提出“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以來,中央高層已連續多次喊話“地產去庫存”、“千方百計實現去庫存目標”。11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帶動住房消費”;11月12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赴江蘇等地考察時,再次強調“化解房地產庫存”;11月18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提及,供給側改革要打好四個殲滅戰,其中一項就是“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持續發展”。與此同時,與原先預計房地產稅可能在2017年出臺成為主流聲音不同,人民日報直接發文指稱“未來的房地產稅不能成為惡稅”。所有種種,給人一個強烈印象就是:圍繞中央“樓市去庫存”的戰略導向,更多相關財稅、貨幣等支持政策將陸續出臺。而事實上,房地產頹勢確已拖累經濟增速,地產大佬王健林直言“房地產對經濟是負拉動”;中國社科院新近出爐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5-2016》,更是以翔實的數據表明,“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直接貢獻幾乎為零”。
其次是一些權威人士的表態不一樣。
如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此前曾表示,房地產稅目前正在加快立法。從具體時間表來看,2015年房地產稅應該進入立法程序,如果2016年能夠完成立法,2017年將正式依法全面實施。這個說法剛過去不久,12月2日,就有媒體報道,同是這位賈康(職務已轉變為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表示,有關房貸利息抵個稅,研究方面確實有這個方向,具體的時間還不能確定。這一言論,立刻成為新一輪“房貸利息可以抵扣”傳言的源頭。此外,社科院《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5-2016》中也建議“繼續降低住房交易環節稅負;實施出臺按揭貸款利息抵扣個人所得稅政策”。
那么,這個卷土重來的房貸利息抵個稅真能成真嗎?筆者的看法是:難。
房貸利息抵個稅,背景是正在進行的個稅改革。世界各國個稅征收有三種模式:分類稅制、綜合稅制和混合稅制,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分類稅制,而改革的方向是從分類稅制轉向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稅制,其中之一就是將納稅人的家庭負擔,如贍養人口、買房利息等計入抵扣因素,以體現稅收公平。鑒于人口紅利已逐步消失,我國已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國務院已通過兩孩政策,如果因為房地產拖經濟后腿,先將房貸利息抵個稅,而暫不考慮贍養人口抵扣,影響兩孩政策落實,不是一樣要拖經濟的后腿!?還有,國家不是鼓勵年輕人先租房后買房嗎(國外多是如此),如果房貸利息可以抵扣,那么房租呢?再有,如果是房貸利息抵稅,勢必是房貸越多(買的房子越大、地段越好),得到的好處越多,稅法公平,用稅收縮小貧富差距的宗旨又如何體現?
結論是:個稅改革是個系統工程,決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