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富力、萬達等地產巨頭回歸A股,目前估值較低的部分地產股會有所表現。其中,績差地產股很難通過主業(yè)實現翻身,那么其出路不是賣殼就是注入別的資產,從而實現華麗轉身。
本周,關于房地產的信息不斷。先有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房地產投資、銷售、庫存等數據一齊翻綠;繼有人民日報發(fā)文稱“未來的房地產稅不能成為惡稅”,社交網絡紛紛猜測“房地產稅可能不征了”;更有中央高層連續(xù)數天喊話“地產去庫存”,業(yè)界和媒體都從中讀出了地產政策可能更為寬松的苗頭。
資本市場反映當然更為敏捷。本周,在A股市場總體處于橫盤之際,地產指數漲幅達4.8%,更有中江地產(+77.23%)、中航地產(+31.18%)、陽光城(+24.07%)、萬業(yè)企業(yè)(+21.03%)等個股,漲幅超過20%。地產股這一漲勢能否延續(xù)?又將對A股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
毫無疑問,樓市分化正在加劇。這不僅表現在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之間,少數一線城市房價還會繼續(xù)漲(王健林的說法是,“未來10年北京房價會持續(xù)上漲”,深圳房價今年居然漲了40%),而三四線城市中“鬼城”將越來越多;也表現在地產股的兩極分化。今年前三季130家地產股盈利增長約為7%,而在總計540億元的盈利中,萬科、保利、綠地、華夏幸福、城投控股這五家就達220億元,占40%強,五家地產股的盈利增長為11.5%。另一方面,有36家地產股虧損,40家地產股負增長,二者合計比例近六成。在筆者看來,縱然政策再寬松,地產股群體高增長的日子也將一去不復返。就如龍頭股萬科,其盈利增長也不過6.14%,萬科自己的庫存也在不斷增多,而綠地的49億盈利(增長12%),其中14億靠的是投資收益,其營收還下降了16%;至于那些虧損或負增長的中小地產股,要靠地產主業(yè)實現翻身恐怕難度更大。
既然如此,我們?yōu)槭裁催€要關注地產股呢?
一方面,在地產股IPO暫停數年之后,我們看到,證監(jiān)會官網最新發(fā)布的預披露信息顯示,已在香港上市的富力地產、萬達商業(yè)兩家地產巨頭均榜上有名。萬達商業(yè)港股上市才半年多,今年7月初即宣布啟動A股發(fā)行計劃,擬在A股市場發(fā)行2.5億股,募資120億元。富力地產更是從2007年起,就高調宣布回歸A股,縱因A股市場對地產股的種種政策限制和調控,其間歷經四次折戟,這次擬募資350億元,終于將實現長達八年的夢想。可以想見,隨著富力、萬達等地產巨頭回歸A股,目前估值較低的部分地產股會有所表現。
筆者更關注的是那些績差地產股。如上所述,這些績差地產股很難通過主業(yè)實現翻身,那么其出路不是賣殼就是注入別的資產,從而實現華麗轉身。如上文提到的那些漲幅居前的多是如此。中江地產之所以已出現7個漲停板,就是因為九鼎投資即將入主,而九鼎投資旗下有九泰基金、控股九州證券、九信金融、武曲星,并將投資晨星成長計劃,發(fā)起籌建一家民營銀行等。另如浦東科投即將借殼萬業(yè)企業(yè);中珠控股擬通過定增進軍腫瘤診療器械行業(yè);綠景控股將通過定增募資100億,用于北京兒童醫(yī)院集團兒童腫瘤醫(yī)院建設項目;西藏城投的石墨烯項目已通過評審;中航地產則是作為央企,有可能退出地產轉向別的高科技行業(yè),等等。
綜合這些漲幅居前或蠢蠢欲動的中小地產股,似乎都有如下幾個特點:股本通常都在4-5個億,或6-7個億;股價不高,或起點股價不高;業(yè)績較差,但不是ST或*ST。稍作梳理,那三四十家績差地產股,行情已經啟動的,幾乎都有資產注入或借殼概念,目前停牌的十來家,則正在操作或計劃之中。既然如此,我們何不關注那些股價尚未啟動,而又符合上述幾個特點的中小地產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