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那么幾個交易日,尾盤突然出現比較大的拋單,并且是集中在證金公司的持股品種上,于是市場上也就出現了一些議論:這是不是證金公司在出貨呢?根據上市公司三季報,證金公司在“救市”期間,涉足上千只股票,總共耗資超過13000億元,而以10月底的收盤價計算,大約出現了2000億元的虧損。一方面是投入巨資進入市場,另一方面又是出現了不小的虧損。在很多投資者看來,這是管理層很難接受的,因此也就猜想證金公司會不會做些高拋低吸之類的操作,進而當某天股市突然出現大的拋盤時,就會擔心是否證金公司在賣股票了。
證金公司會不會在現在賣出股票?這應該由證金公司來回答。但是,人們還是可以通過一些分析,大致了解證金公司會不會這樣去做。有人說,有關部門早就明確,證金公司對于買入的股票將長期持有,所謂的長期持有,按照國內通常的標準,應該是在半年以上。既然如此,那么現在就不會賣出股票。另外,在“救市”期間,有關機構還共同表態:4500點以下不賣出股票。雖然沒有證據顯示證金公司也作出過類似的保證,但是既然“救市”同盟軍是這樣說了,作為主力軍似乎也不至于搶先跑路。的確,以上這些交易消息面的分析,盡管是進行了推演,但也不無道理。
其實,判斷證金公司是否會賣股票,最主要的一點,還是看它當初入市時所確定的目標是否達到了。那時證金公司匆忙擴充資本金,并且通過央行背書,從商業銀行大量舉債,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市場穩定,避免發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三個多月下來,從表面來看,這個目標似乎是達到了,現在的市場已經基本恢復了自主運行,并且IPO也行將恢復。但是,人們也注意到,現在對大股東賣出股票還是存在限制,同時股指期貨交易被嚴格控制,其基本功能是受到了很大的制約。還有,股指也沒有回到“救市”后所達到的反彈最高位,近20%的差距也就是證金公司目前還虧損20%的原因所在。在這種情況下,證金公司如果真的出貨,那么市場顯然是無法承受的。畢竟,13000億元不是一個小數字,現在兩市的自由流通股的市值也不過10萬億元左右。因此,在某種角度來看,如果考慮賣出的話,證金公司是面臨流動性風險的。換言之,它只有在消除了這種風險以后,才能夠從容地開始退出。至于說市場所疑惑的尾盤拋出,每次也就是十幾個億的量,對于證金公司來說,恐怕是沒有興趣這樣做的。而所謂的證金公司在高拋低吸,那是拿散戶心態來看待超級機構的行為,結論自然是錯誤的。
在海外市場,也有過政府主導的“救市”,一般持續時間都很長,相關機構在那個時候買入的股票,債券等,有的會拿上七、八年。這是因為“救市”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大資金從投入到撤出,需要有緊密的計劃和細致的安排,而從達到“救市”目的的角度來看,也絕對不是一、兩年,或者兩、三年就能夠真正完成的,所以資金會停留很長時間。當然,中國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但也不會出現“救市”行為超短期化的狀況,因為這是達不到真正“救市”的目的的,對此證金公司其實已經表過態了,這就是它們將長期持有。
因為信息不夠透明,投資者對于證金公司是否在現在會賣股票有疑慮是可以理解的,并且也容易受到誤導,在這方面改進相關信息披露是有必要的。但是,對于投資者來說,還是要堅持理性思維,關注證金持股是應該的,但不必要一直去猜人家什么時候賣股票,這樣做容易把自己的心態都搞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