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和各方“摩拳擦掌”的競技場。我省將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著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給高質量發展插上數字化“翅膀”。
“新賽道”啟動“新引擎”
“我們堅持數據驅動發展,致力打造組織管理高效、資源調度柔性、技術體系統一的數字南瑞。”南瑞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10月,集團啟動“基石項目”建設,項目覆蓋煤炭、電力、鐵路、港口、航運、化工6大板塊,涵蓋國家能源集團總部及54家子分公司、337家三級生產單位,對接統建系統和相關子分公司自建系統58個。經過400多天的奮戰,南瑞完成運營計劃、智能調度、在線監視等6大功能模塊的建設,利用“大云物移智”新技術,將集“事前科學決策、事中智能調控、事后全面分析”于一體的“基石”鑄造成功,為國家能源集團打造協同調度指揮智能化平臺。
突出創新引領,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規律,我省著力打造一批數字經濟“策源地”,擔當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姑蘇實驗室、國家超算昆山中心、長三角量子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平臺加快建設,持續為當地乃至全省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無錫構筑地標性產業集群,實施以物聯網為龍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布局構建以物聯網為核心的“3+5+X”數字產業體系,引進華虹、海力士、中環等一批超百億元重特大項目,智能傳感產業成為全國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強勁引擎驅動,江蘇數字產業規模穩步壯大。2021年,我省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3.5萬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業務收入達1.2萬億元,物聯網產業業務收入達6600億元,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至去年底,圍繞數字經濟我省已培育形成1.7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
在智能審批領域深耕多年的蘇州美能華智公司創始人童先明介紹,公司通過人工智能識別技術,為報關企業提供智能物流單證識別解決方案,實現信息秒讀取,報關單快速生成,不僅減少錯誤率,提高報關效率,而且以審批智能化助力政府提高營商環境競爭力,打開企業發展空間。
“數據流”暢通“腸梗阻”
一臺臺精密加工機械一字排開,機械手臂靈活操作,機器人關節用精密減速器生產下線……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泰州泰隆減速機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車間發生。
作為減速機行業的老牌企業,泰隆集團一度因生產過程不透明、設備利用率低下、產品質量一致性差等問題發展受阻,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2017年開始,徐工漢云為泰隆量身定制生產優化方案,打通設備通信鏈路,實時采集機床數據,并基于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設備畫像、智能倉儲等服務。如今,企業設備利用率提高3.6%,計劃達成率提高8.3%。
數字技術的應用和實踐,加速了產業要素裂變聚合,推動生產力組織方式日益走向平臺化、智能化,不僅幫助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更對經濟運行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環節產生深刻影響。
3月末,我省首批數據產品在無錫首家、全省第三家綜合數據要素交易平臺——江蘇無錫大數據交易有限公司完成交易。在這里,數據確權、數據產品發布、數據產品定價及交易等功能一應俱全,數據更加開放共享,供需雙方和專業服務機構攜手沖破數據“高墻”。
“數字平臺開放、共享、協同、去中心化的特征,使得經濟主體互動、生產活動組織、產品服務供給更加敏捷,資源優化配置效率更高,動態響應市場需求的周期更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立表示,數據要素釋放了新的紅利與空間,數據具有突出的乘數效應,數據流帶動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邊界,促進資源配置從單點優化向多點優化演進,提升了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水平。
放眼省內,蘇州4萬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中,電子信息產業占28.1%。數字經濟制造業優勢強勁,吸引數家產值超百億元的電子信息企業。“數據流通能夠打破傳統要素有限供給的束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充分的要素支持,同時也不能忽視數據的平權、算力的普惠、算法的透明。”江蘇省數字經濟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卜安洵表示。
“鍛長板”同時“補短板”
江蘇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但也存在“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等問題。卜安洵認為,江蘇數字經濟的主航道是產業數字化,而制造業數字化是其中的主體板塊,所以下大決心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建設,推進“智改數轉”專項行動等,既必要又緊迫。但這項“強主板”的工作,不能忽視或減弱對制造業之外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重視和投入。
卜安洵介紹,全省產業數字化中,除制造業之外的兩極,是前端的消費服務業和后端的基礎大農業,服務業和農業的數字化也要同步、同等規劃和實施。“這就是數字化領域的‘補短板’,建議這種‘補短板’直接以數字城市建設和數字鄉村建設為抓手,出臺專項規劃,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標桿,發展以智能化為主導的新型服務業和新型農業。”
給現代農業發展插上“數字翅膀”,我省近日發布《關于“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的實施方案》,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大力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東海縣現代農業園區“都市四季果園”內,葡萄、柑橘、草莓等果品都采用滴灌技術。細細的黑色管道,把營養液輸送到植物根系,肥料利用率可提高20%。“以前一個大棚需要6人施肥,現在只需1人就行。我們不僅實現智能水肥一體化,還做到了智能監控系統化管理。”果園行政部經理范月龍說。
“補短板”,終究還要靠人。5月23日,我省出臺《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服務數字經濟發展若干措施》,從深化數字經濟人才發展機制創新、支持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20條具體措施,明確提出,要加快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開展數字經濟專業人才高級職稱評審認定,實施數字經濟卓越工程師知識更新培育項目,每年遴選培育1000名數字經濟領域優秀工程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