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銀保監會官網公布2022年第二張罰單顯示,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招聯金融”)因存在8項違法違規事實,被銀保監會開出290萬元罰款。
記者了解到,此次招聯金融被監管查處的8項違法違規事實包括:營銷宣傳存在夸大、誤導;收取平臺服務費質價不符;產品定價管理不審慎;對合作商戶風險管理不到位;未報告聯合貸款表外風險敞口;催收行為不當;消費者權益保護審計工作不規范;消費投訴管理工作不到位。
對此監管罰單,招聯金融向《華夏時報》記者回應稱,相關事項源于2020年10月銀保監會發布的消保檢查通報。公司高度重視監管意見,認真反思,在現場檢查過程中即立查立改,制定整改計劃和具體措施,并持續加強整改力度,建立消保工作長效機制。已按監管要求完成全部整改工作。
招聯金融回應監管罰單
公開資料顯示,招聯金融成立于2015年3月,是經中國銀保監會批準、由招商銀行和中國聯通共同組建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注冊資本100億元,旗下擁有“好期貸”“信用付”兩大消費金融產品體系,業務覆蓋全國廣泛地區。
截至2021年6月末,招聯金融以1298.43億元的總資產規模獨占鰲頭,其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家資產過千億的消金公司。
2021年3月19日,招商銀行公告稱,該行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招聯IPO及收購招商永隆所持招聯股權的議案》,啟動招聯金融上市研究工作,具體上市方案成熟后再行提交董事會審議。就這樣,在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之后,招聯金融成為了國內第三家宣布擬IPO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
作為頭部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招聯金融有著出色的業績表現。截至2021年上半年,招聯金融實現營業收入73.90億元,同比增長22.69%;實現凈利潤15.42億元,同比增長166.77%。
縱觀公司近年來的業績,招聯金融的營收和凈利也都保持了雙雙增長的趨勢。2018至2020年,招聯金融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1.63億元、69.56億元、107.40億元、128.16億元;分別實現凈利潤11.89億元、12.53億元、14.66億元、16.68億元。
截止2021年6月,招聯金融貸款余額為1332.98億元,公司累計授信4855.52萬戶,累計發放貸款1.17萬億元,平均貸款利率約19.00%。2021年上半年筆均貸款金額為4818.93元,與2020年的3478.28元相比有所增長。
對于此次被罰,招聯金融向本報記者表示,此次監管檢查指出的相關問題,反映出公司在初創期的發展過程中存在需要規范和提高的方面。公司將深刻汲取處罰教訓,嚴格執行監管規定,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將消費者權益保護納入公司經營發展的各個環節,進一步提升消保合規管理水平,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優質的消費金融服務。
互聯網消金如何在規范中發展?
隨著各種形態的互聯網金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具有電子化、網絡化、信息化的互聯網消費金融也蓬勃興起。數據顯示,消費金融行業近年來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高速發展階段,個人短期消費貸款余額從2010年末的9567億元,增長到2020年末的87774億元,10年增長了9倍。
2021年,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經濟逐步復蘇,消費金融行業也重回穩定增長態勢。截至2021年11月末,個人短期消費貸款余額達9.38萬億元,同比增長8%。
據了解,消費金融行業的市場參與主體主要包括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互金平臺等類型。根據央行發布的普惠金融報告,2017年,在銀行以外的機構、平臺獲得過借款的成年人比例為22.74%,到2019年提高至24.16%。
按照中國銀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2019年15家消費金融公司的客戶中25%-50%是高中及以下學歷,三線及以下城市人群占比超過50%。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客戶群體為消費金融公司占比最大的客戶群體。與銀行相比,消費金融公司的客群更下沉。
深圳地區一位銀行業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傳統銀行的貸款審批模式下,很多資產不達標的個人難以獲得貸款,而涉及消費金融業務的機構可以服務到多數傳統銀行覆蓋不到的客群。從這方面來看,消費金融公司具有自己的“先發優勢”,也起到了一定的普惠金融的作用。
另一方面,該人士認為,消費金融公司的服務對象以下沉客戶為主,這類客戶群體屬于高風險人群,具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同時,消費金融主要以平臺數據作為信用基礎,但客戶越下沉,征信數據就越缺乏,消費金融公司的風險管控難度也因此進一步加大。且社會對小額失信的懲戒力度不夠,個人失信成本偏低,也在側面加劇了消費金融公司面臨的欺詐風險。
2021年3月,央行發布公告,要求所有貸款產品均應明示貸款年化利率。這也意味著消金產品利率將更加透明化,消費者的知情權得到進一步保障。2021年8月,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提出窗口指導,要求將個人貸款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內。至此,消費金融公司貸款產品利率回歸理性。
面對這一趨勢,易觀高級分析師蘇筱芮指出,持牌消費金融的核心業務是信貸,因此合規工作也主要圍繞信貸業務進行開展。消費金融公司的合規情況成為監管重點,行業罰單數量今后可能會進一步迎來較大程度的增長。
那么,消費金融公司如何在合規經營的前提下進一步開拓新的市場?上述人士認為,隨著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利率、信息安全等相關監管規定的推出,消費金融行業在展業模式、分工、產品、客群等方面都將面臨新的調整,“監管規范化常態化背景下,消費金融公司應發力精細化客戶運營、加大外拓力度、深入場景融合等方面,同時提高科技、風控、運營等核心能力水平和管理水平。”(記者郭浩儀 葛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