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公布第三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江蘇172家企業入選。截至目前,我省共培育創建28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居全國前列。數據顯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取得的利潤,對全省中小企業增長貢獻率超過60%。
以“工匠精神”扎根細分領域;以“小火慢熬”的態度,追求技術上的精益求精;以打造“百年老店”為目標,穩扎穩打贏取市場口碑……這些專精特新“小巨人”,在我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過程中發揮著“脈絡”和“骨骼”的作用。
關鍵技術“傍身”,“小巨人”迸發“大能量”
一批又一批“小巨人”脫穎而出,撐起細分行業里的一片天。
專業化強、管理精細、有特色、能創新,“專精特新”是其天然基因——“從中小企業生存角度來說,技術創新是足以傍身的關鍵方面;從政府層面來說,扶持這類中小企業,有助于解決一些關鍵領域的‘卡脖子’問題。”省工信廳副廳長石曉鵬一語道破這些企業受重視的原因。
因為有關鍵技術“傍身”,鎮江大全賽雪龍牽引電氣有限公司成功在全球40多個城市、100多條地鐵輕軌間“跑馬圈地”。其自主研發的“軌道交通直流開關設備”,采用數字化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軌道交通供電保護的可靠性和準確率,填補了“軌道交通牽引供電系統直流供電設備”這一細分領域的技術空白,一舉打破歐美國家這方面的技術壟斷。“雖然我們的領域非常‘狹窄’,但技術創新為我們爭取到足夠‘寬廣’的市場。”該公司技術副總錢小森說,一方面恰恰因為企業“專業性”強,所以市場“認可度”高;另一方面,公司如果能主動打破自身技術壁壘,積極進行設備升級、革新,必將找到新一輪的贏利點。
細看江蘇入選企業榜單,不難發現,不少企業正是憑借關鍵技術成為行業“常青樹”。萬新光學眼鏡默默耕耘48年,以“繡花功夫”精心打磨技術,將一枚小小眼鏡片“做到極致”。“別看這一薄薄的鏡片,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里,其關鍵技術被歐美、日本企業壟斷。”公司副總歐陽曉勇回憶,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不少發達國家已經流行樹脂鏡片,而我們還在用材質厚重、功能性差的玻璃鏡片。為補上材料方面短板,企業重金聘請工程師持續研發近10年,不僅在樹脂鏡片領域“迎頭趕上”,更在光固涂層工藝研發、光致變色材料研發等領域“一鳴驚人”。目前,該公司產品銷往全國3.5萬家門店、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即便去年受疫情影響,年銷售額仍取得兩位數增長,達到11.2億元。
打造“百年老店”,也要考慮不斷用“新瓶”裝“老酒”。南京電氣絕緣子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洪亮感慨,如今市場瞬息萬變,只有及時洞察新趨勢,才能不斷找到新的營銷點,“小巨人”才能不斷迸發“大能量”。該公司規劃建設玻璃絕緣子數字化工廠,實現智能、柔性、綠色制造,且生產效率提高50%以上,目前已列入南京市重大項目。近年來該公司還通過自營出口、EPC工程總包、集中供貨以及海外建廠等新方式,專業化、高水平拓展國際貿易新業務。
“好水養好魚”,持續激發創新活力
梳理江蘇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脈絡,其間呈現3個特點,即長期專注主業、成長性好、創新能力強。這些企業專注細分領域均在10年以上;近百家企業的主導產品在細分領域國內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或國際市場占有率排名前三;去年研發投入總額為38.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6.2%。
“十三五”期間,江蘇把引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作為工業強省建設重點任務,相關部門想方設法以“好水養好魚”,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呵護更多“小巨人”成長、壯大。
2012年江蘇就率先在全國開始嘗試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省工信廳先后制定《江蘇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指導意見》《江蘇省專精特新產品和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實施意見》等,統一了“專精特新”企業的內涵和標準。去年又充分結合全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產業強鏈重點工作和主攻方向,制定出臺《江蘇省“千企升級”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培育目標和工作措施——堅持政府引導與企業主體相結合、標桿引領與面上推廣相結合、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相結合,弘揚“工匠精神”與提升質量品質相結合。此外,建立省市縣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到2022年再培育1000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
省工信廳中小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3年起,在省工業和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中,專門給予“專精特新發展”項目支持,截至去年共扶持“專精特新”創新項目1521個,資金總額9.3億元。此外,各市、縣財政設立專門資金,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予以支持,比如泰州市對專精特新企業予以10萬-30萬元支持,江陰市對納入培育的專精特新企業依據企業銷售額、利潤增長予以補助。
破解“瓶頸”問題,構建“地標性”產業集群
省工信廳數據顯示,從產業集聚看,江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屬于裝備制造業和以醫藥、電子為代表的消費型新興產業的占比達65.7%;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企業數最多,醫藥制造業企業稅收產出最高。
對于區域經濟而言,“如何筑起更多‘地標性’產業集群,既需要中小企業共同發力,也需要龍頭企業的引領。”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區域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韓子睿表示。
獨木不成林。作為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不少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期待實現“強強聯手”,現實中卻面臨不少困難。南通星球石墨股份公司是一家石墨設備生產企業,公司副總經理楊志城說:“目前國際先進的石墨設備廠商都擁有上游石墨材料基地,以更好地集成材料的技術優勢及成本優勢。而目前國內石墨設備企業尚未布局上游原材料領域,只好采買不能完全滿足技術參數的石墨電極進行二次深加工,這已成為阻礙行業集群發展的關鍵問題。”
有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還受困于人才缺口問題。南京華瑞微集成電路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海波告訴記者,依靠技術創新和工藝創新,企業持續提供特色功率器件產品快速占領市場,今年上半年營收超億元,但在努力打造行業“航母”過程中,人才缺口成為最大“絆腳石”,“集成電路是系統工程,功率器件的研發、制造往往要滿足不同類型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這就對人才的技術水平、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人才匱乏已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
“我們公司位于揚中,雖然當地政府已經給了誠意滿滿的政策‘糧草’,但隨著企業發展,明顯感受到所處區域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局限性。”錢小森希望,相關部門能對非優勢地區的人才招聘給予傾斜支持和指導服務。
新背景“新機遇”,撬動中小企業大發展
今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新要求,將“專精特新”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鼓勵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作為政策概念并不新,然而在暢通國內國外‘雙循環’的背景下,這項工作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韓子睿認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體現“工匠精神”的創新發展,也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大量‘小巨人’企業和大企業各自發揮優勢,就能形成協同創新、共享資源、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這也是現代產業體系‘專業分工’‘精細制造’的基本特征。”
“今后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都將積極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傾斜。” 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雨說,首先要充分發揮政策杠桿作用,建議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準確掌握專精特新企業信用狀況、抵押物估值情況等,為企業融資提供技術支持;其次,積極推動產研對接,設法破解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人才匱乏、技術不足問題,包括優化人才環境、創新用人機制,以更大力度柔性引才,相關部門可提供科技講座、難題攻關、項目合作、技術咨詢等中短期優質企業服務。此外,他建議,暢通政產對接,構建專精特新企業共性問題化解平臺。例如,對于上游原材料匱乏問題,加大地區之間資源共享力度,優先保障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需要;對于上游原材料路徑依賴問題,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增強關鍵資源的自主性、可控性與安全性。
石曉鵬表示,下一步,將持續結合我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和產業強鏈工作,重點實施“千企升級”行動計劃,不斷強化梯度培育機制建設,引導更多中小企業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一方面,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推動企業開展共性技術、關鍵技術攻關;另一方面,將積極促進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發展,不斷提升產業配套能力,推動大中小企業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