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近23萬億元,公募基金總規模再創新高。
根據中基協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5月底,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達到22.91萬億元,年內公募基金總規模凈增長達到3.02萬億元,各類基金規模也在保持增長。同時,按照券商最新測算的公募倉位數據,權益類基金倉位小幅上調,股票型基金依舊保持接近90%的高倉位。
公募規模持續增長
6月21日下午,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了最新公募基金市場數據,今年5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5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91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共13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22.91萬億元。
22.91萬億元,這不僅創下了公募規模新高,相比去年末的規模(19.89萬億元)還增長了3.02萬億元。回顧過去幾月公募基金的規模數據,雖然曾有小幅回落,但整體穩定增長,在今年1月底突破20萬億元大關之后,接下來幾月又突破了21萬億元和22萬億元大關。
各類基金規模整體保持穩定增長。具體來看,混合基金規模占據絕對優勢,達到5.39萬億元(除貨基外)。債券基金規模達到2.85萬億元。股票基金保持上漲,達到2.23萬億元。QDII基金規模為1695.09億元。貨幣基金規模為9.6萬億元。
貨幣基金依舊是所有基金中規模增長最高的品種。除了貨幣基金外,今年以來,規模增長最高的便是混合基金,增長1.03萬億元;股票基金規模增長0.17萬億元;債券基金規模增長0.12萬億元,債券基金由于受到年內債券市場波動影響,曾出現單月規模減少的情況。
公募基金規模穩定增長,新發基金的發行也創下新高。截至6月21日,年內新基金發行份額達到1.55萬億份,超過歷年同期數據。
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伙人李迎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募基金規模高增長背后主要有三大原因推動:
其一,股票型基金2019年和2020年收益率在40%左右,2021年來收益雖然有所下滑,但亦實現了6%左右的正收益。公募優秀業績帶來規模內生增長,同時也使得公募基金的吸金效應進一步提升;
其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居民可投資資產迅速增長。據了解,2014年至今,中國居民可投資資產規模的年均復合增速超過10%,因此誕生了更多的投資理財需求;
其三,P2P暴雷、房地產受到政策調控、銀行理財剛性兌付被打破等使得投資理財需求向基金為主的權益市場轉移。
權益倉位保持中性
作為二級市場的重要資金來源,公募基金的規模和倉位一直被視為市場風向標。
按照上述數據,權益類基金(混合基金和股票基金總和)規模年內增長達到1.2萬億元,這部分資金中將會有很大一部分被投向股票市場。
按照興業證券最新基金倉位測算數據,截至6月18日,上周(6月14日至18日),偏股主動型基金的平均倉位為71.63%。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倉位約88.11%,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倉位約84.11%,靈活配置型基金的平均倉位約60.62%,平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倉位約51.55%。
從上周最新倉位變動來看,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倉位上升1.77%,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倉位上升2.14%,靈活配置型基金平均倉位上升1.43%,平衡混合型基金平均倉位上升0.57%。
與歷史倉位對比來看,目前基金倉位處于中等位置。從基金的行業配置來看,配置比例上調較多的行業有電子、農林牧漁、醫藥生物、有色金屬,配比下調較多的行業有家用電器、房地產、銀行、電氣設備。
三季度機會在成長?
更多的新基金成立以及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張,也意味著有更多資金建倉入市。
在李迎迎看來,居民財富管理結構轉型已經成為趨勢,因此權益類基金有望成為居民投資理財的主力軍。對于非專業投資者而言,通過權益類基金參與到A股市場投資,將成為分享中國經濟發展最有效的方法。
對于二季度中后期的市場行情,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向記者總結稱,5月份以后,市場情緒持續改善,對科技成長、消費等進攻品種的風險容忍度提升,加上股票市場上行帶來的賺錢效應,帶動了包括股票型基金在內的投資者的加倉意愿和操作。
“當前A股市場走勢主要受上市企業盈利改善的向上動力和流動性收緊的向下壓制兩方面博弈影響。”袁華明表示。
袁華明認為,三季度沒有超預期政策變化的情況下,市場維持震蕩盤整,底部區域緩步走高的可能性更大,結構性機會值得關注。“一方面有半年報業績超預期品種帶來的機會,另一方面三季度有望出臺一些產業和資本市場改革政策,科技成長板塊可能更受益一些”。
在結構性行情的輪動中,優美利投資總經理賀金龍認為,可以尋找成長性和估值修復性的投資機會,“下半年相較第一、第二季度相對地淡化周期思維,重視估值的彈性,以及一些長期利潤空間大的行業,比如醫藥生物,人工智能,新能源,以及需求支撐、具有盈利穩定和長期特點的消費板塊,都會有結構性行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