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財新中國發布5月中國制造業PMI(采購經理指數)。數據顯示,5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升至52,較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為今年以來最高值,并與前日的官方PMI公布數據走勢相反。
在業內看來,兩者數據的背離主要反映了中小企業產需情況與大中型企業之間出現分化現象。總體而言,今年5月,制造業繼續保持擴張,海內外需求強勁,供給穩步恢復,就業市場保持穩定,制造業景氣度仍維持較高水平,后疫情時代經濟恢復動能猶在。
兩個PMI指數表現背離
對于5月財新PMI數據表現,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博士表示,5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連續第十三個月位于擴張區間,制造業恢復節奏平穩。
他指出,從5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分項指數看,市場對中國制造業產品的需求進一步增長,銷售總量錄得5個月來最高增速。“5月份,海內外需求齊增,支撐銷售擴張,新出口訂單的增速更升至6個月來最高。新業務量增長,帶動產量進一步上升,5月份產出增速溫和,較4月份有所放緩。據反映,原料短缺,采購成本上揚,導致最近產出增速減緩。鑒于顧客需求持續改善,制造商大幅增加采購。然而,供應商平均交貨速度在5月份繼續下降,供應延誤率較4月份加劇。”
不過,對比前一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5月制造業PMI為51,較上月微降0.1個百分點,且呈現生產擴張加快而需求增長放緩的局面,兩者出現了背離。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5月財新PMI與官方PMI數據的背離主要體現在生產端、需求端兩個方面。具體分為:
在生產方面,財新PMI顯示5月份產出增速溫和,較4月份有所放緩,而官方PMI生產指數則較上月有所上升;在需求方面,財新PMI新訂單指數錄得2021年內高點,新出口訂單指數也繼續攀升至2020年12月以來的高點,而官方PMI新訂單指數較上月下滑,新出口訂單指數則下滑至榮枯線(50)以下。不過,兩者在庫存、價格方面的指數表現一致。
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分化
“回顧兩者歷史走勢,可以發現兩者走勢方向背離現象并不罕見,變化幅度差別則更加常見。”陶金認為,兩者發生背離的主要原因可能為兩者對于數據調研的企業樣本有所不同。“具體來看,官方PMI數據調研以大中型企業為主,樣本超過3000家;而財新PMI數據更能反映私營中小型企業的情況,樣本企業只有430家,且以東部沿海企業為主。”
陶金認為,此次官方PMI表明生產強、訂單弱;而財新PMI表明生產弱、訂單強。這可能反映了中小企業產需情況與大中型企業總體上出現分化。
“中小企業面臨價格成本上漲趨勢,反映更靈活,囤貨和生產收縮更加明顯,訂單則來自大型企業;大型企業面對價格上漲,一方面受到保供政策推動,一方面他們更多處于中上游,利潤更多,生產意愿也較強,最終造成背離。”陶金表示。
王喆認為,2021年5月,制造業繼續保持擴張,海內外需求強勁,供給穩步恢復,就業市場保持穩定,制造業景氣度仍維持較高水平,后疫情時代經濟恢復動能猶在。制造業企業家對未來保持高度樂觀,生產經營預期指數明顯高于長期均值。不過,價格指數繼續上升,通脹問題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