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20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一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在會上表示,當前春耕春播工作進入關鍵階段,農業農村經濟形勢總體較好。
今年,中央首次把糧食產量納入宏觀經濟調控目標,要求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曾衍德表示,目前,農業農村部已將年度糧食生產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省區市,分品種、分區域制定穩產增產方案,同時,強化農資調運和技術指導,有力有序推進春耕生產。
一季度生豬生產繼續恢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318萬頭,恢復到2017年年末的96.6%;生豬存欄4.16億頭,恢復到2017年年末的94.2%;豬肉產量1369萬噸,同比增加31.9%。隨著供需形勢持續改善,豬肉價格已經連續12周下降,回落至每公斤40元左右,同比下降25%左右。
對于近期豬價大幅回落的原因,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陳光華表示,主要是生豬出欄明顯增加,還有春節之后豬肉消費下降。“按照常年豬價的走勢,端午節前后,隨著豬肉消費增加,豬價有可能會出現一波上漲。但是從前期新生仔豬量來推算,預計二季度,全國規模豬場肥豬出欄量同比增幅將達到50%,市場供應總體寬裕,價格不太可能超過前期的高點。”陳光華說。
農民收入呈現較快增長趨勢。數據顯示,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398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3%,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4個百分點。農村外出務工總量和收入水平實現雙增長,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達到1.74億人、同比增長42.1%,月均收入達到4190元、同比增長13.9%。同時,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形勢較好,農村居民收入增速繼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鄉村產業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曾衍德表示,農業農村部堅持把打造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作為重點,持續發力、加快發展。一季度,全國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春節期間全國大部分鄉村旅游景點景區正常營業,到農家體驗農耕樂趣、品味民俗情調成為居民出游的重要選項。農村網絡零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農村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增長點,農村內需潛力不斷釋放。農業投資快速增長,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2362億元,同比增長45.9%。農村消費加快恢復,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3875億元,同比增長29.4%。農產品進出口實現雙增長,總額達677.9億美元,同比增長27.1%。
今年以來,玉米價格高位運行,社會對于玉米價格的波動關注程度很高。在回答經濟日報記者關于一季度玉米市場運行情況的提問時,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副司長宋丹陽表示,目前,東北和華北地區玉米的收購價相比去年漲幅較大,但與2014年(歷史最高價位)相比,只是小幅度上漲。玉米價格適當上漲,讓連年虧損的玉米種植終于有了凈利潤。再加上政策支持穩定,今年農民種糧積極性大幅度提高,玉米的播種面積也有望明顯恢復。
但同時,玉米漲價也不可避免地抬升下游的飼料養殖成本。宋丹陽表示,農業農村部正在與有關部門一起,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通過增加超期儲存的稻谷、小麥投放,適當擴大玉米及替代品的進口,引導調控需求等多項措施,保障飼料糧供應。“從后期走勢來看,新季玉米收獲上市前市場供應是充足的,價格持續上漲缺乏支撐。秋糧上市后市場供應有望進一步改善,以我為主保障谷物基本自給的格局不會改變。”
“總的看,一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良好,第一產業增加值11332億元,同比增長8.1%,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奠定堅實基礎。”曾衍德說。 (劉春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