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華保險集團與阿里云簽署全面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合作協議”)的消息吸引了不少業界人士的關注,這份涉及總金額近7億元的合作協議,再次刷新了5月份騰訊云與中國銀聯合作建設“銀聯云”項目(3.86億元)創下的金額記錄,成為國內金融云領域的第一大單,同時,金融行業借助互聯網頭部企業“上云”的趨勢也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中國IDC圈數據中心及云計算高級經理郁向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云市場的供給情況,是規模較大的寡頭占主導地位,中小型企業對于細分領域開展針對性的布局。
“國內從2008年開始做云計算市場,直到2016年都屬于培育期,真正開始較多的運用云市場是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的,未來5G技術的廣泛運用,會促進更多企業逐步開始上云,特別中小企業,上云可以節約很多成本。同時,大企業要進行數字資產化,也需要在云上做一些處理分析,云市場本身的發展潛力巨大。”郁向飛說。
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企業“上云”也具有規模效益,數據量越大,使用云的成本越低,而金融行業一旦解決了數據安全問題,是非常適合“上云”的。
據記者了解,國際數據公司(IDC)在2020年5月份發布的《中國金融云市場(2019下半年)跟蹤》(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金融云市場規模達到33.4億美元,同比增長49.6%。
鄭磊認為,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里,云計算發展較早,而且在2019年已經發展成熟,屬于已經實現盈虧平衡的一個細分行業。
“由于屬于資本密集型投資,必須通過規模效應盈利,因此這個行業形成了少數幾個龍頭企業壟斷市場的格局。今年因為新冠疫情原因,以及政府號召加快數字經濟轉型和建設,企業上云成為助推行業大幅度跨越的重要推動力,未來將不僅僅是金融機構上云,而是各行各業上云的局面。通過上云可以更好地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其他新一代信息技術,這是國家大力推動企業上云的一個主要原因,云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所必不可少的。”鄭磊說。
此外,上述《報告》指出,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金融IT解決方案中的融合應用,將金融行業監管與競爭壓力推向新階段。
對此,郁向飛表示,金融行業“上云”已經成為趨勢,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兩方面問題,第一,如果公有云出現問題,會不會影響公司業務的運轉,企業應該如何應對。第二,假如某個提供云服務的企業宣布倒閉了,云上的數據如何保障,目前這個漏洞暫時還沒有被廣泛關注。同時也需要在國家行業層面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市場。記者 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