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從提出到現在已經一年有余。與此同時,科創板運行也已經超過100天。從上市企業來看,擁有“硬科技”是一大特點。
所謂“硬科技”,不是光指“硬件”公司,而是“硬核”科技公司,不搞PPT創新,專注科技創新,專注核心競爭力。“硬科技”是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才能形成的原創技術,具有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復制和模仿,是未來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那么,科創板上市企業的“硬科技”到底“硬”在哪里?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從專利數量和研發投入兩方面予以解釋,因為這是最能體現科創板的“科創底色”的。
首先,是科創板企業所擁有的專利數量。
什么叫“科創”,簡單的說就是“科技創新”。對科創板企業而言,科技與創新兩個詞,缺一不可。因為科創板主要服務于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而這些企業的特點之一,就是必須是科技型的;其二,要有創新性。那么,科技創新的最終成果的一個體現,就是專利技術。
那么,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專利情況如何?我們看到,不管是已經上市的企業,還是遞交了申報材料的企業,多多少少都有屬于自己的專利。
比如,中微公司自設立至2019年2月末,中微公司申請了1201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038項,海外發明專利465項;已獲授權專利951項,其中發明專利800項。截至2019年4月30日,光峰科技在全球范圍內獲授權專利792項,同時正在申請授權的專利超700項。
由是觀之,在專利方面,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硬實力”是相當“硬”的。
其次,是科創板企業在研發費用上的投入。
用一組數據加以說明:根據三季報,40家科創公司研發費用占收入比平均為13%;8家公司研發費用占比超過20%,占比最高的3家公司是虹軟科技、山石網科和微芯生物,分別達到35%、33%和33%;首批25家公司上市后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第三季度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4%。
研發費用是考察公司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筆者認為,對任何一家企業而言,加大研發投入不僅是自身進行創新的基本保障,也是鞏固行業地位的重要支撐。企業想要提高市場競爭力,自然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的技術,這就離不開在研發方面下功夫。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科創板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會繼續增加,以保持充足的發展動力。
科創板已經平穩運行100多天,不少企業成為細分領域的領軍者,業績增速明顯高于市場,上市帶來的增信效應、聲譽效應、示范效應開始顯現。
筆者認為,科創板的推出,一方面解決了資金不愿意投“硬科技”的問題,另一方面有利于犒賞真正全身心投入做“硬科技”的專業人才。可以預期的是,未來會有更多的“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同時,科創板也將會是“硬科技”最肥沃的資本土壤。
正如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所言:經過一段時間,相信科創板會培育出偉大的科技公司。(擇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