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表示,經過70年不懈的努力,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衛生投入不斷提高,群眾看病就醫的負擔逐漸減輕。
馬曉偉表示,70年來,我國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77歲,主要健康指標優于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用比較少的投入解決了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看病就醫問題,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具體來看,第一,醫療衛生網絡不斷健全,服務的可及性顯著提高。2018年,民營醫院床位占全國總床位超過26%。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總數超過99萬個,床位達840萬張。衛生健康系統人員總數達1231萬人,每千人口醫生數達2.59人,每千人口的護士數達2.94人,超過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第二,衛生投入不斷提高,群眾看病就醫的負擔逐漸減輕。2018年,我國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達到6.6%。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和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不斷提高,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本著低水平、廣覆蓋、可持續的原則,覆蓋人口達到13億多,參保率穩定在95%。“我們用比較短的時間,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下降到28.6%,進入了一個本世紀最低的水平。”馬曉偉表示。
第三,堅持預防為主,主要疾病得到遏制。
第四,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提升。2018年,全國門急診總量超過83億人次,出院量超過2.5億人次。
第五,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推進傳承創新。
第六,拓展衛生國際交流,參與全球健康治理。累計向71個國家派遣醫療隊隊員2.6萬人次,診療患者2.8億人次。
對于下一步將有哪些措施進一步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馬曉偉表示,進一步深化醫改,解決群眾看病難的問題,主要是要從資源配置的角度、從事業發展的角度來解決問題。一是穩步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建設;二是繼續實施縣級醫院能力提升工程;三是要把區域醫療機構資源進行整合;四是推動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
在看病貴的問題上,馬曉偉表示,主要考慮三個方面:一是要發展醫療保障體系;二是完善藥品政策;三是加強醫院管理。見習記者 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