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發布,掀開了新時代交通運輸工作的新篇章,是新時代做好交通工作的總抓手。”在國新辦9月2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如是說。
作為建設交通強國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9月19日,《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對外公布,并提出到2020年完成“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各項任務,為交通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從無到有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綜合交通運輸日趨完善,基礎設施規模不斷增加,運輸服務能力亦得到顯著提升。
來自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在基礎設施領域,截至2018年年末,我國鐵路營業總里程是13.2萬公里,比1949年增長了5倍,中國高鐵更是從無到有,目前通車里程達到2.9萬公里,位列世界第一;同樣居于世界排名第一位的還有高速公路建設。據悉,我國高速公路建設已達到14.3萬公里;公路方面,目前通車總里程為484.7萬公里,是1949年的60倍。在水運方面,全國通航的航道總里程是12.7萬公里,是1949年的1.7倍。在這當中,等級以上的航道有6.6萬公里,全國擁有生產性的碼頭泊位23919個,為1949年的148.6倍。
再從民航及郵政方面來看,截至目前,我國境內民用航空頒證機場235個,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000萬人次的通航機場有37個,定期航班的總條數達到4945條,是1950年的412.1倍;在郵政方面,截至2018年年末,郵路的總長度為985萬公里,郵政行業共有營業網點27.5萬處,分別是1949年的14倍和10.4倍。
除了基礎設施方面取得頗為不俗的成績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運輸方面亦呈現出幾何式增長。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完成旅客運輸量179億人次,是1949年的131倍,完成貨物量506億噸,是1949年的271倍。
盡管數字是沒有溫度的,但李小鵬認為,透過這些數字,除了可以看出我國交通運輸的發展外,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樣也在不斷提升。
他緊接著表示,當前,也要認識到我國交通運輸的發展還存在著問題和不足,如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備,在偏遠貧困地區基礎設施還有很大的短板;再比如雖然裝備實現現代化,但研發能力還有待提高;再比如物流成本還需降低,物流效率還需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也需要進一步提升等。
“這恰恰是需要在交通強國建設中要解決的問題。”李小鵬如是說。
邁向交通強國
此次《綱要》的發布,進一步明確了交通強國建設的路線圖,提出從2021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推進交通強國建設。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
在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韓其成看來,將交通強國上升為重大戰略決策,這既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先行領域,同樣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偟膩砜矗煌◤妵ㄔO在中長期將支撐基建領域發展。
具體來看,《綱要》主要確定了以下幾方面重點任務:一是基礎設施布局完善、立體互聯。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構建便捷順暢的城市(群)交通網,形成廣覆蓋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網,構筑多層級、一體化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二是交通裝備先進適用、完備可控。加強新型載運工具研發和特種裝備研發,推進裝備技術升級;三是運輸服務便捷舒適、經濟高效。推進出行服務快速化、便捷化,打造綠色高效的現代物流系統,加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四是科技創新富有活力、智慧引領。強化前沿關鍵科技研發,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推動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創新機制。
李小鵬表示,在當今世界中,先進的、新的科學技術和傳統的交通運輸產業相結合,必然會產生新技術、新裝備,新業態,甚至新產業,而從交通強國的建設來看,科技也將起到重要作用。
李小鵬透露,在下一步建設交通強國中,要把推動力、驅動力從過去的單純依靠要素驅動更多向依靠創新驅動轉變,更好地發揮科技在創新當中的作用。具體講,就是科技創新在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維護、運行當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在裝備的研發、制造、更新、改造當中,將發揮重要作用。記者 杜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