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G20峰會宣布“我國將新設6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消息后,新設自貿試驗區將花落誰家就引發持續關注。
8月26日,備受關注的名單終于出爐。日前,國務院印發《中國(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
《總體方案》指出,在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等六省區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戰略舉措。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戰略,更好服務對外開放總體戰略布局,把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自2013年中國首個自貿試驗區在上海掛牌,此次新設6個自貿試驗區已經是第5次擴容。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肖本華在8月26日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5次擴容,已形成“1+3+7+1+6”的以上海自貿區為領頭雁的從沿海到沿邊的我國自貿區建設新格局。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8月26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本次擴容后,18個自貿區全面覆蓋全國各個主要區域,構建起東中西協調聯動、陸海統籌發展的全方位和高水平區域開放的全新格局。從戰略上看,既能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又能服務于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環環相扣,與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總體布局高度吻合。
據了解,《總體方案》提出了各有側重的差別化改革試點任務。《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根據區域不同,明確提出的探索、打造、創新、加強的合作地區包括日韓、東盟、俄羅斯、東北亞等。其中,分別根據各地區特色提出加快海洋特色產業、金融、制造業創新、生物醫藥、生命健康等領域的開放發展和合作。此外,廣西自貿區總體方案提出的打造西部陸海聯通門戶港,與發改委近日發布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中的定位完全吻合,即要將“廣西北部灣建設成國際門戶港”,促進廣西北部灣乃至整個西部地區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對此,付一夫表示,這是基于各自貿區的區位比較優勢、產業基礎、經濟現狀等多重因素的考慮。自貿區所肩負的任務,除了傳統的增加貿易機會、外匯創收、技術體系引進等微觀經濟需求外,還包括其他許多區域發展宏觀戰略目標,包括經濟功能升級、發展方式轉變、融入全球市場、建立新型經貿關系等方面。而按照國際經驗,在產業方面,國際先進自貿區是現代服務業與知識技術密集型、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的重要載體。對于海洋特色產業、金融、制造業創新、生物醫藥、生命健康等領域來說,都屬于知識技術密集型、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我國自貿區以這些產業為抓手,有助于引領全國范圍內的產業升級、搶占全球價值鏈高位,進而在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提升我國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向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新設的自貿試驗區充分結合各自的區位和發展基礎,使對外開放格局既體現國際化特征也有區域性特點。同時,各地區在開放過程中因地制宜地探索培育包括生物醫藥、先進制造、人工智能、海洋產業等面向未來的優勢產業,使其成為帶動腹地新舊動能轉換的示范區。記者 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