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場IPO常態化的同時,退市也正在走向常態化。8月19日,深交所對*ST雛鷹作出終止上市的決定,這將是A股市場上第二只因“破面”而退市的股票。也將成為今年以來A股第五只退市的股票。A股市場有進有出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步走向常態化。
而這僅僅是開始,8月18日晚,*ST華信公告稱,公司股價已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格均低于1元/股,公司股票自8月19日(周一)開市起停牌,深交所自停牌起十五個交易日內作出是否終止上市的決定;8月17日,*ST大控發布了風險提示公告稱,公司股票已連續11個交易日收盤價格均低于股票面值(即1元),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的有關規定,公司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此外,截至8月11日,A股1元股數量高達60多只。
筆者認為,按照目前的節奏,接下來退市數量會大幅增加,有望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退市公司數量的攀升也與近年來監管層的不斷完善強化退市制度有直接關系。去年11月份,滬深交易所發布了《上市公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實施辦法》,并修訂完善《股票上市規則》《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實施辦法》等,不僅明確了重大違法退市情形,還強化了證券交易所的退市制度實施主體責任,明確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董監高等人員的主體責任等。
這些政策的發布進一步加快了企業退市的速度,今年5月17日,滬深交易所終止了4家公司的上市,同時,今年以來已有9家公司被暫停上市,創歷史新高,退市力度明顯加強。
而且,今年以來,上市公司退市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退市形式更加多樣化,有欺詐退、違法退、業績退、破面退、主動退、重組退等,退市形式的多樣化也說明了退市制度的強化和完善。但不管是哪種退市方式,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把“垃圾公司”清理出資本市場,真正發揮資本市場“優勝劣汰”的功能。
筆者認為,在監管層逐步強化上市公司退市監管的大背景下,今后退市的公司必然會越來越多。在此過程中,需要關注的是要盡快完善投資者的賠償機制和訴訟制度,特別對于違法退市來說,如何有效的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也是當前需要監管部門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