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工信部辦公廳、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決定組織開展第四批制造業單項冠軍遴選和第一批制造業單項冠軍復核工作。文件指出,支持各地區和中央企業建立單項冠軍儲備庫,將達到“單項冠軍培育企業”條件及具備單項冠軍潛力的企業納入培育工作范圍,夯實單項冠軍培育工作基礎,建立梯度培育體系。統籌制造業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支持“小巨人”企業成長為單項冠軍。
如是金融研究院宏觀策略高級研究員葛壽凈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現在我國是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大而不強,也就是說我國制造業規模很大,但是制造業的專業化,精細化,高端化程度不足,如果把我國的制造業比作一臺機器,那么設立制造業單項冠軍,就是通過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來打磨一些關鍵的零部件,來確保今后制造業這臺機器的“強勁”。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推進制造業強國,需要在某些單項領域占據價值鏈的高端,因此鼓勵中小企業打造“隱形冠軍”,促使其專業化國際化發展,提升在細分市場的競爭力。
值得關注的是,第四批制造業單項冠軍遴選,為充分發揮地方及中央企業把關作用,根據前三批遴選情況,確定了推薦名額(推薦數量上限)。中央企業推薦數量不超過2家。
據了解,從2016年起,工信部和工經聯共遴選了三批390家單項冠軍企業。從三批遴選結果看,數量不斷增加,由第一批的104家,第二批的126家增加到第三批160家,共390家。
對此,葛壽凈表示,此次推薦和前三批推薦最大的不同點,在于給各地和中央企業設定了名額上限,需要在合格的申請企業中,篩選出有限名額的推薦企業,這對于各地和中央企業的把關要求更高,因此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應該要加強其鑒別能力,同時還可能需要加強與其他地方推薦部門的聯系與溝通。
在劉向東看來,在制造業單項冠軍推薦評比中應注意市場化、動態化的原則,即建立相應的退出機制,及時更新產業發展變化,積極引導單項冠軍企業保持優勢地位,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提升產業鏈水平,鞏固在全球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成為制造業強國,不僅要引領制造業‘專特優精’的發展,更需要加強相關領域的法制建設,加強專利保護;加強人才儲備,完善專業劃和職業化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高制造領域專業人才的素質。”葛壽凈說。(見習記者 孟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