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市券商交出9月份“成績單”,前三季度業績輪廓浮現。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32家上市券商(母子公司合并口徑,下同)9月份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64.26億元,實現凈利潤59.03億元,環比分別增長76.04%、226.67%。
分析人士表示,市場走勢緩和、IPO和債券承銷規模回升,疊加8月業績低基數效應,券商9月業績顯著改善,但10月業績依然承壓。不過,在滬倫通等政策利好消息刺激下,部分業務條線或邊際改善,且隨著板塊估值處于較低位置,行業成長空間較大,投資價值顯現。
9月環比大幅改善
營業收入方面,A股上市券商普遍實現環比正向增長。其中,共計8家券商的環比增速達200%以上,分別是西南證券、方正證券、西部證券、東北證券、太平洋證券、國海證券、山西證券、東吳證券;累計有12家券商的環比增速達100%以上;僅2家券商當月營收環比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9月中信證券營業收入排名第一,單月實現收入約16.16億元。華泰證券、國泰君安證券、方正證券和申萬宏源證券分列第二至第五位,且營收規模均超過10億元。
9月上市券商盈利也迎來大幅增長。凈利潤方面,半數以上券商9月環比增速達到100%以上。其中,方正證券、興業證券、光大證券、華安證券、東吳證券等11家券商凈利環比增幅超過200%。
就盈利程度而言,方正證券以10.07億元的月度凈利潤位列第一。該公司當月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環比均大幅增長,主因系收到全資子公司民族證券9億元現金紅利。華泰證券、中信證券分別以6.49億元、5.54億元的凈利潤分列第二、第三位。
中原證券非銀分析師張洋認為,影響上市券商9月月度經營業績的核心要素有:權益、固收同步探低后于下旬出現反彈,為上市券商月度業績環比的顯著改善打下基礎;月均成交量續創2015年以來新低,行業經紀業務持續尋底;兩融余額逼近8000億元大關,兩融業務單月業績邊際貢獻持續為負;股權融資規模環比大幅下滑,債券融資規模創年內新高,行業投行業務總量整體持平,但上市券商之間分化現象依然嚴重。
此外,9月市場波動減少,走勢相對緩和,債券承銷與IPO規模提升,為券商業績改善創設良好條件。
前三季度整體業績下滑
據Choice數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32家上市券商累計實現營收1263.74億元,凈利潤累計458.53億元,相較2017年前三季度分別下滑11.74%、22.19%。也就是說,雖然上市券商三季報還未公布,但整體業績下滑幾乎已是板上釘釘。
剔除無同比數據,絕大多數上市券商前三季度營收增速同比下降,僅2家券商營收實現正增長,如申萬宏源證券累計實現營收92.7億元,同比增長13.05%;凈利潤方面,3家上市券商實現正增長,如申萬宏源證券實現凈利43.75億元,同比增長28.06%。
綜合來看,中信證券的業績排在上市券商榜首,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50.2億元,凈利潤57.96億元;華泰證券與國泰君安證券緊隨其后,前三季度分別實現凈利潤54.44億元、54.01億元,排在第二、第三位。此外,盈利排名前十的券商還有申萬宏源證券、海通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中國銀河證券以及興業證券。
另一方面,從已披露的幾家券商前三季度業績快報來看,營收和凈利同比不容樂觀。
10月14日,國海證券公告稱,公司前三季度盈利1.27億元-1.33億元,同比下降76%-77%。次日,山西證券公告稱,預計前三季實現凈利潤1.04億元至1.28億元,同比下降66.34%-72.46%。
2018年1-9月,A股市場震蕩下行。截至9月末,上證指數與深證成指分別較年初下降14.69%和23.91%,其他各主要指數均有不同幅度下降;滬深兩市累計成交金額較去年同期下降,傭金費率持續下滑。
國海證券表示,受股票市場持續下跌、成交額萎縮、股權融資規模減少等市場因素及報告期內公司部分業務受限的不利影響,投行、自營、經紀等業務板塊收入同比下降,整體業績下滑。
申萬宏源證券非銀分析師馬鯤鵬在前三季度業績前瞻時預計,自營業務方面,固收類自營有望受益于債市上漲,但權益類自營業務是影響業績分化的關鍵因素。資管業務上,在資管去偽存真日益考驗主動管理能力背景下,大券商基金子公司業績強勁進一步帶動母公司業績分化。
10月券商業績依然承壓
在機構看來,10月券商的業績依然承壓,但由于政策托底,券商部分業務條線或邊際改善。
張洋表示,10月上市券商整體經營業績環比再度改善的難度較大。10月以來,各大權益類指數受外盤影響再度出現重挫,并續創4年來新低,行業權益類自營業務再度承壓;市場避險情緒的升溫有利于行業固定收益類自營業務。權益類二級市場整體情緒趨于冰點,疊加國慶長假因素,行業經紀業務再創新低的概率大增。預計信用業務對上市券商單月業績邊際貢獻仍難轉正。
中信建投證券非銀金融團隊張芳認為,受美聯儲加息預期及中美貿易摩擦影響,A股走勢或持續承壓,高Beta(貝塔)券商板塊或受拖累,短期內市場交易情緒不易大幅回暖,股票質押平倉風險或再度加劇。
然而,在監管接連發聲利好之下,券商業績轉機尚存。
10月12日,證監會發布實施《關于上交所與倫交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的監管規定(試行)》,明確滬倫通CDR(中國存托憑證)發行審核及跨境轉換制度,并對境內上市公司境外發行GDR(全球存托憑證)進行監管安排。
馬鯤鵬表示,滬倫通CDR與GDR發行漸行漸近,龍頭券商有望從相關項目中受益。
令人較為頭疼的股票質押風險,正得到積極化解。10月13日,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銀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營部主任任春生表示,險資股權投資行業限制未來或取消,鼓勵保險機構更積極參與解決上市公司的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
此外,張芳認為,證監會明確募集配套資金可用于補充上市公司和標的資產流動資金、償還債務,并針對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的小額交易推出“小額快速”并購重組審核機制,券商并購重組業務有望復蘇。
板塊投資價值顯現
10月以來,券商板塊的跌幅較大,行業表現落后于大盤整體和非銀金融一級行業的表現。但伴隨政策環境回暖,券商股迎來價值投資機會。
東興證券研報顯示,目前證券板塊由貝塔的下行收縮周期切換到了下行擴張周期。市場的整體回落,借由股票質押業務進一步傳導至證券板塊。
華泰證券非銀分析師沈娟表示,近期證監會發布滬倫通相關政策,深化創新資本市場開放模式,政策環境邊際改善。在提升直接融資比重、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政策導向下,行業未來仍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招商證券非銀分析師鄭積沙表示,當前板塊估值僅1.12倍PB(市凈率),處于歷史最底部。近期市場熱點逐漸增多,高彈性板塊活躍,有望連帶刺激券商股修復估值。
平安證券亦指出,證券板塊當前估值處于歷史低位,但考慮到證券行業整體的估值中樞在持續下行,當前的低估值依然合理,同時行業“強者恒強”的趨勢也更加明顯。
(記者 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