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貨幣基金收益率持續下行,中短債基金憑借低波動率、短久期、高流動性等優勢,成為市場新寵。
中短債基金異軍突起
10月18日,鵬華3個月中短債發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成為年內成立的第10只中短債基金。與此同時,匯安短債和浦銀安盛中短債正在募集中。
根據證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還有5只中短債基金已經拿到“準生證”。按照規定,將在獲批后的半年內發行。此外,有14只中短債基金仍在排隊等候審批。
申報和發行熱潮之外,部分基金公司甚至選擇將旗下的存量基金轉型為中短債基金。
比如,9月26日,中歐基金發布公告稱,擬將旗下一只名為“中歐強澤債券”的中長期純債基金轉型為短債基金;9月21日,證監會核準廣發安澤回報純債基金變更注冊為廣發安澤短債基金。
事實上,今年以來,有10家基金公司發起轉型中短債基金的申請,涉及14只基金。證監會公示的最新數據顯示,其中5只已獲核準。
回溯中短債基金的發展史,2006年,嘉實基金成立了國內首只中短債基金——嘉實超短債。截至2017年末,該類基金的市場存量僅為9只,規模合計68.1億元。
2018年以來,中短債基金不僅實現數量翻番,截至三季度末,規模達到240.1億元,較年初增長252.57%。
由于銷售過于火爆,部分公司旗下中短債基金開啟了限購模式。比如,10月15日,財通資管鴻益中短債發布公告稱,暫停3000萬元以上的大額申購。此前,創金合信恒利超短債和金鷹添瑞中短債則分別將大額申購下調至500萬元和10萬元。
廣發基金相關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限購的原因在于兩方面:一是防止大額資金進來攤薄持有人的收益,二是防止資金大額涌進后,導致一時間不好找到相應的投資標的。
填補理財市場空白
對于中短債基金異軍突起,廣發基金認為,是受投資標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共同影響的結果。
從投資標的來看,中短債基金的重點投資范圍是具有良好流動性的中短債。和一般的純債基金相比,它不僅有著同樣的“低波動率”,還兼具“短久期”和“高流動性”的特性。
從市場環境來看,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加上A股的持續震蕩調整,市場資金一定程度出現了恐慌,投資者的避險情緒升溫,風險偏好降低。此外,還有上市公司債券違約、流動性監管的趨嚴,以及資金利率下行,導致貨幣基金收益率呈現下行趨勢。
從政策環境來看,隨著資管新規出臺,貨幣基金,短期理財等一些低風險產品的投資范圍受到限制,且債市利率下行,使得短期理財產品開始逐步消失,現存的貨幣基金收益率也開始逐漸下滑。
而中短債基金受益于資金面的寬松和杠桿策略有效性的增強,不僅以相較于貨幣基金更為廣泛的投資標的和更為靈活的期限填補了理財市場的空白,甚至還抓住了投資者不求高額回報,只求平穩可持續回報的收益預期心理。以更低波動、更高流動性的姿態進入了投資者視野。
收益表現優于貨基
此外,記者注意到,中短債基金今年以來的收益表現優于貨幣基金。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7日,有數據可統計的9只中短債基金今年以來平均凈值增長率為4.33%。相較之下,貨幣基金的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從年初的4.7%跌至2.8%,而年內的平均凈值增長率也僅為2.94%。
盡管多項優勢使中短期債基成為市場的“香餑餑”,但規模的持續擴張,引發了投資者對其流動性風險的擔憂。
貨幣基金便是前車之鑒。因擔心野蠻擴張的貨幣基金發生流動性風險,2017年10月,證監會出臺了流動性新規,對貨幣基金進行更加嚴格的投資限制以及流動性限制。
針對這一擔憂,廣發安澤短債基金基金經理劉志輝向本報記者表示,中短債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太可能會像貨幣基金一樣存在流動性的風險。“貨幣基金是按成本計價,當發生流動性問題時,可能存在浮虧變現的問題。而短債基金按市價計價,當需要流動性時可以按市價變現,且變現成本相對較低,出現流動性風險的可能性較低。”
(記者 蔣金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