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股東過于集中的龍江銀行,邁出了“混改”的重要一步。
9月底,龍江銀行四家國資股東在交易所掛牌轉讓該行約37.77%股權,轉讓底價總計56.86億元。本次轉讓完成后,預計該行第一大及第二大股東易主。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轉讓中,在黑龍江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的約23.77%股權提出了明確要求:受讓方須為具有法人資格的非國有性質公司。與此同時,全部掛牌股權也被告知“其他股東放棄優先受讓權”。 這或許意味著,龍江銀行的股權結構將由國企主導變為國企、民企水乳交融。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銀行內部調整很常見,優化股權結構有利于改善其經營狀況。”對于混改的具體情況,時代周報記者未能聯系到龍江銀行置評。
事實上,近年來龍江銀行表現得不盡如人意。2017年年報顯示,其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等主要指標均符合監管要求,但其凈利潤增速呈斷崖式下降,由2016年的36.33%暴跌至2017年的2.38%。
四成國資股權或易主
龍江銀行成立于2009年,在原齊齊哈爾市商業銀行、牡丹江市商業銀行、大慶市商業銀行和七臺河市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合并重組而設立。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龍江銀行股權相對集中,主要由國資主導,持股比例前十的股東中,國資企業有八家。黑龍江省大正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持股20.5%,是該行第一大股東;中糧資本持股20%為第二大股東;黑龍江交通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97%為第三大股東。
9月28日,黑龍江省大正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上實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國際集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黑龍江聯合產權交易所合計掛牌出售龍江銀行23.769%的股份;9月29日,龍江銀行第二大股東中糧資本投資有限公司也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所持有的龍江銀行14%股權。
此次掛牌售股的股東均為國資企業。據兩家交易所公告,本次掛牌中,大正投資和中糧資本分別轉讓股權14.5%和14%,上海上實和上海國際則選擇出清其擁有的全部股權,就此退出股東序列。據悉,以上四家股東合計轉讓龍江銀行約37.77%股權,轉讓底價總計56.86億元。本次轉讓完成后,龍江銀行的股東序列將發生大的改變。
如此大規模的轉讓,在中小銀行股權交易上并不多見。更引人注目的是,在黑龍江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的約23.77%股權,提出了常規外的兩點特殊要求: 一、“受讓方應為具有法人資格的非國有性質公司”,且“其他股東放棄優先受讓權”。二、“受讓方與龍江銀行具有戰略協同性”。這代表著本次轉讓完成后,國資股東將不再居主導地位,而是與非國資股東平分秋色。
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國資入股”是銀行業的主流趨勢,最近計劃300億元定增的華夏銀行便是一個例子,其3家定增對象均為國資背景的企業。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引入非國有資本將為龍江銀行注入更多活力,股東多元化亦是其業務轉型發展的必要之舉。
“在利率市朝、金融強監管和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時期,許多地方性商業銀行面臨同質競爭的壓力較大,迫切需要引進戰略投資開拓發展思路,同時引入民間資本進行混改,將緩解這些銀行的資本金壓力,同時可能為提升銀行競爭力提供機遇。”10月11日,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中心主任黃志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事實上,龍江銀行引入非國資股東除了有利該行發展,同時也是積極響應混改要求。在今年黑龍江省兩會期間,時任黑龍江省省長陸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今年要完成龍江銀行引入90億元戰略投資混改工作。
今年6月8日,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到龍江銀行調研時表示,龍江銀行要全力引進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優化股權結構,按經營管理、干部管理兩個“全面市朝”要求加快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龍江銀行在2017年年報中也提到,將持續開展國企混改工作,增強企業市朝經營活力。堅持“引資”與“引制”“引智”“引技”相結合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引戰增資,為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矗
“引入民營資本對于地方國有銀行的公司治理無疑是有好處的,因為進行混改引入的民營資本都是在業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民營企業,經歷了充分的市場競爭發展壯大的民營企業,因此,民營企業股東不僅能給銀行帶來上下游的客戶資源,也能形成新的市朝經營理念。”黃志龍分析說。
不良貸款率高企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龍江銀行存在兩大經營難題:一方面面臨著一定的資產質量壓力;另一方面利潤增速斷崖式下降,營業收入也出現縮水。
該行去年不良貸款率為2.22%,雖較上年有所下降,卻仍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據今年龍江銀行披露的《2018年度同業存單發行計劃》顯示,截至2017年9月,該行不良率曾一度飆升至3.56%,到年底才有所回落。
時代周報記者發現,2017年龍江銀行不良貸款率雖較上年有所下降,但該行不良貸款余額卻新增1.32億元,同比增長9.24%。據年報顯示,2017年龍江銀行貸款增加127.09億元,是其資產變化的主要原因。
該行在年報中提到,本行嚴把貸款準入關,持續將清轉不良貸款列為工作重點,采取現金清收、訴訟清收、呆賬核銷等多種措施處置不良貸款,實現了不良貸款率的持續下降。
與此同時,龍江銀行利潤增速呈現斷崖式下降,由2016年的36.33%一路下跌至2.38%。2017年,該行營業收入也有所縮水,全年實現營收50.39億元,同比減少4.9億元。
對于營收下降,龍江銀行在年報中給出了解釋,其下降主要原因是受資金市場變化影響,同業融入與投資業務的凈收入同比大幅下降。時代周報記者梳理,該行去年的投資收益為0.01億元,而2016年為5.31億元,同比減少99.81%。
“之前很多小型銀行依賴同業業務,去年以來同業業務的規模被壓縮,導致很多銀行的業績出現了一定的波動。”一位股份制銀行的資金業務部門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事實上,在成立之初,龍江銀行的發展可謂一帆風順,從20092013年,該行實現規模、業務高速發展。但也正是因為急速擴張,各種經營管理漏洞開始逐步顯現。自2013年起,該行多項指標開始呈下滑趨勢;2016年以來,該行又陷入票據違規、同業理財違規、融資擔保公司巨額金融連環窩案等案件。除此以外,過去幾年來,龍江銀行先后有3名高管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