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基金清盤潮持續進行。截至6月30日,今年以來進入清算程序的基金多達168只,已超過過去四年清盤數總和。與此同時,“迷你基金”數量也呈現擴容態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基金數量仍有710只,它們也將面臨清盤命運。
據了解,通常會有三種因素促使基金進入清盤程序,分別是合同到期、監管要求轉型、未達到存續條件。而未達到存續條件的基金即為“迷你基金”。根據我國基金有關法規,在開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后的存續期內,若連續60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或者連續60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達不到100人的,則基金管理人在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后有權宣布該基金終止。
據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以來進入清算期的基金有168只,不僅較去年全年多出66只,甚至也超過了2014到2017年4年清盤數總和的155只。在進入清盤程序的基金中,有83只是觸發合同規定的清算條款而進入清算程序,其余85只則是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的清盤。
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共有61只基金進入清算程序,每月清盤數量分別為20只、8只和33只。到了二季度,清算基金數量增加到107只,其中4月份有29只,5月份有35只,6月份43只。
從基金管理人來看,上半年有54家公司旗下有基金進行了清算。其中,24家公司旗下有3只以上基金清算,5家旗下清算基金甚至超過了10只,最多達到15只。
從產品類型看,委外資金扎堆的混合基金和債券基金清盤最多,合計占比近九成。混合型基金83只,其中9只為保本混合;其次是債券型基金,有72只;此外,清盤的股票型基金(含股票指數型)有10只,還有3只貨幣基金清盤。
從產品存續時間來看,多數清盤基金存續時間不足3年,部分基金僅成立三四個月就告清盤。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清盤的基金中,有不少是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同一系列,名稱十分相近。比如某銀行系基金公司旗下的數只清算基金,名稱中都帶有一個“鑫”字。資料顯示,這些一字之差的同系列基金多數機構持有比例較高,或者直接采用機構定制基金的定期開放發起式形式,而且多為銀行系基金公司或具有一定規模的基金公司所屬產品。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情況是,“迷你基金”的數量仍在繼續擴容。Wind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仍有710只基金(不含未披露資產凈值規模的基金)規模低于5000萬元清盤紅線,這些基金接下來仍面臨著清盤風險。(趙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