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底撈向香港聯交所遞交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文件。
港交所也公布了海底撈國際控股遞交的上市申請,意味著海底撈或成為繼呷哺呷哺和頤海國際又一家在港股上市的內地火鍋企業(yè)。
作為公眾耳熟能祥的知名火鍋企業(yè),海底撈申請在港交所上市也賺足了公眾眼球,但隨著招股文件的公開,也曝光出一些內部經營問題。
近年來,隨著海底撈知名度的提升,海底撈老板也逐漸走近公眾視線。
據悉,海底撈由張勇舒萍夫婦、施永宏李海燕夫婦創(chuàng)辦,目前張勇舒萍夫婦已入籍新加坡,兩人合共擁有公司已發(fā)行股本總額的約62.70%權益;因此,張勇舒萍夫婦是海底撈的實際控制人。
而在占有大額股本權益的前提下轉入新加坡國籍,海底撈的實際控制人被質疑是在變相轉移資產。
招股文件顯示,2017年,海底撈營收約為106.37億元,同比增長36%左右;本公司擁有人應占年度溢利約為10.3億元,同比增幅在40%左右。
年度溢利則由2015年的4.11億元增至2017年的11.94億元,復合年增長率在70%左右。
同時,海底撈擁有及營運的餐廳數量達到320間,在中國內地擁有296間餐廳,在臺灣、香港,以及海外的新加坡、韓國、日本及美國等地區(qū)擁有24間餐廳;換言之,海底撈算是一家國際性餐飲公司。
同時,海底撈也在不同城市進行布局,并且從一二三線城市來自的收入,也較為均衡。
數據顯示,2017年海底撈一線城市門店數量為65家,營業(yè)收入為29.59億元;二線城市門店數量為120家,營收收入為52.3億元;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數量為69家,營收收入為15.18億元。海底撈海外門店營收為7億元。
并且,在2018年海底撈打算繼續(xù)擴展經營版圖,計劃開設180~220家新店,以此來順應中國餐飲服務市場持續(xù)穩(wěn)健發(fā)展的行業(yè)背景。
海底撈預期2017年至2022年中國餐飲服務市場繼續(xù)以復合年增長率9.6%保持穩(wěn)步快速增長,2022年總收入將達到6.28萬億元。
門店數量的快速增長雖有利于擴大品牌知名度,擴張營銷網絡,以此快速增長營收,但也給海底撈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即在近3年里,海底撈流動負債凈額快速增長。
據媒體報道,數據顯示,2015年,海底撈流動負債凈額為6040萬元、2016年為3.86億元、2017年則增長到了11.56億元,在2年時間內增長高達18倍。而在截止今年3月31日,流動負債更增至14.41億元。
因此,海底撈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在不斷降低,2015年分別為0.95,0.92;2017年分別為0.56,0.52,比2015年下降了將近一半。
對此,業(yè)內人士向《財經嘯侃》特約、獨家撰稿人王詣予表示,海底撈在流動負債凈額大幅增加,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不斷降低,這意味著海底撈資產變現以及在短時間內償還貸款的能力在不斷減弱,資金運轉能力面臨嚴峻挑戰(zhàn)。
在這樣的經營背景下,海底撈在招股書中又曝光出臨近上市才補繳員工社保的事實,也引起了投資者對其經營能力、內部管理機制的質疑。
招股文件顯示,海底撈已對2015-2017年員工的社保及住房公積金的欠繳金額分別作出補繳2360萬元、3620萬元及2820萬元,共計8800萬元。
對此,海底撈方面解釋稱,之前未繳納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大量的勞動力和相對較高的流動性;
二是缺乏經驗的人力資源人員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無完全理解;
三是許多員工不愿繳納。
如今,海底撈先選擇在港交所申請上市,大有未來“曲線上市”的意味,顯露出其資本擴張的野心。
海底撈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張勇就上市問題表示,上市讓海底撈有了一層保護,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會股東能幫助海底撈解決一些困難,上市還可以促進公司正規(guī)化,也能讓海底撈更為“知名”和“成功”。
而中國食品產業(yè)分析師朱丹蓬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海底撈上市主要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想實現整個品牌價值的最大化;二是希望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將其國際化進程提速。在行業(yè)利好以及海底撈品牌良好的前提下,上市對其整體的戰(zhàn)略以及未來的國際化布局是非常有好處的。
目前,我國火鍋行業(yè)在中式餐飲市場占有最大份額,約為13.7%,市場蛋糕雖大,但由于火鍋行業(yè)門檻低,越來越多的品牌涌入,銷售領先品牌和占有市場份額較大的品牌領先優(yōu)勢并不明顯,競爭壓力不言而喻。
以曾經的“中國火鍋第一股”小肥羊火鍋(下稱“小肥羊”)為例,這只“火鍋第一股”上市僅3年,就被摘牌私有化。
公開資料顯示,2004年小肥羊營業(yè)額實現43.3億元,名列全國餐飲企業(yè)百強第二。2005年底,小肥羊的終端門店達到716家,其中直營店80家左右。2008年6月,小肥羊在香港上市。然而,上市不到一年,2009年3月,百勝斥資4.93億港元入股小肥羊,占股20%,隨后不斷增持,直至2011年5月3日以近46億港元現金私有化小肥羊。
“管理團隊之間的磨合與管控,是被外資收購的品牌普遍會面臨的問題”,業(yè)內人士向《財經嘯侃》特約、獨家撰稿人王詣予表示,小肥羊被外資收購后并不適應,磨合不佳,內部管控政策失調,并且小肥羊相對小眾,市場競爭地位不佳,門店數量縮水,最終摘牌退市。
而現在如日中天的呷哺呷哺旗下高端火鍋品牌“湊湊”也與海底撈形成對標局面,二者在搶占市場的同時,也面臨著快速擴張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的挑戰(zhàn)。
數據顯示,呷哺呷哺自2014年上市至今一直呈現穩(wěn)健發(fā)展態(tài)勢,從2014年到2017年營業(yè)收入分別為:22.02億元、24.25億元、27.58億元、36.64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為:1.41億元、2.63億元、3.68億元和4.2億元。
但是,呷哺呷哺2017年財報顯示,其旗下高端品牌湊湊呈現虧損狀態(tài),虧損金額為2490萬元,經營情況也不容樂觀。
“對于餐飲市場來講,誰能全面覆蓋中間價格帶,誰就能在競爭中首先打開市場,占有競爭優(yōu)勢”,業(yè)內人士稱。
據悉,呷哺呷哺高端火鍋品牌湊湊客單價定位在130元左右,更加注重消費者對餐飲消費環(huán)境格調、服務細節(jié)的要求以及目前的消費時尚,彌補了其在中高端市場的空白。
同時,食品安全問題也是海底撈乃至整個餐飲行業(yè)都面臨的挑戰(zhàn),不論哪個餐飲品牌食品安全問題遭到曝光,并迅速發(fā)酵,對于該餐飲來講都是一種“死亡宣告”,業(yè)績也會呈斷崖式下跌。
2017年8月25日,有媒體曝出海底撈北京勁松店、太陽宮店出現老鼠爬進食品柜、店員在清洗打掃衛(wèi)生用的簸箕時與餐具同池混洗、用顧客使用的火鍋漏勺掏下水道的現象。
事件迅速發(fā)酵,引發(fā)媒體和公眾廣泛關注。北京市食藥監(jiān)局也立即對涉事門店進行立案調查,并對海底撈位于北京地區(qū)的1家中央廚房和26家門店開展全面檢查。并且約談海底撈總部,限期整改。
雖然海底撈后續(xù)完成整改,被社會公眾指出的問題和建議也全部納入整改措施,但是“老鼠門”事件還是成為了海底撈一個不可磨滅的污點。
未來,即將上市的海底撈是會像小肥羊一樣曇花一現,淹沒在資本市場海洋之中,還是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繼續(xù)發(fā)展成為新的“中國火鍋第一股”,成為投資者熱議話題。(作者:王詣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