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兩市一些公司的募投項目而言,說好的建設新項目增厚業績,最終還是有一部分項目,因為半途被拿下,而沒能給投資者兌現收益。
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即1月1日至5月27日,下同),共有455個募投項目被變更(按照相關公告發布的最新日期統計),其中,有68個項目變更后成為“永久補充流動資金”、“償還金融機構借款”等。這68個變更后的項目,計劃投入募集資金總金額超過百億元。
專款難專用
從這455個被變更的募投項目的募資日期來看,最早有是在1998年,最近的則是在今年2月份。而變更的數量來看,有個別公司在短期內頻繁變更募投項目。
對于變更募投項目的理由,公告中“振振有詞”:為了提高募集資金使用效率,維護投資者利益。
例如,有上市公司在今年一季報中提及,報告期內充數更用途的募集資金總額約為2.485億元,累計變更用途的募集資金總額比例為53.03%。“未變更前的募投項目是公司按照當時市場環境和規劃做出的決策,由于相關題材重大,相關審批和授權進展緩慢,影響了原計劃的實施和推動,繼續實施該項目會導致投資回收期較長,在項目初期公司會承擔一定程度的經營風險,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繼續按照原計劃實施該項目,可能對公司的總體業績帶來不利影響,”對于變更募投項目的原因,公司如是解釋,并稱,為了提高募集資金使用效率,更好的維護公司和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公司決定取消使用募集資金對該項目進行投資的計劃。而從過往的公告中可知,該公司的募集資金就位,是在2017年。
在2017年募集資金就位,而2018年就將項目進行變更之事,并不是個案。例如,有一家上市公司稱,在2017年1月18日,募集資金到位,當時,這筆資金擬投向5個項目,并補充流動資金。而1年之后,即2018年1月18日,公司即宣布,將5個募投項目中的3個進行變更。
多項目被變流動資金
綜合來看,這些被變更的募投項目,有些項目變更后,和公司此前提及的業務,在行業上有一定的關聯度,但是,還有一些公司的項目變更之后,則和之前的擬投入項目完全沒有關系。
不過,相較上述被變更的募投項目而言,另有一些項目被變更之后,資金徹底改變了用途。數據統計顯示,有68個項目被變更之后,資金的去向提及了“補充流動資金”、“償還債務”等。
頻繁變更的募投項目,使得投資者多少有些疑惑:既然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面臨著困難,當初募集資金時,對于項目的描述是否客觀、公正?是否有管理失察之處?是否有圈錢的嫌疑?
對此,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對《證券日報》記者解釋,“募投項目變更的理由一般都是市場因素變化之類的,但這么快就發生市場變化,說明當初的項目規劃就是不嚴肅不認真的,上市公司管理層對于自己所處行業的判斷能力是幼稚的,所以這種說辭并不能夠服眾,因此這樣的行為只有股價高時圈錢以降低募資成本。”沈萌說,“對于資金到位后,公司并未投入項目,而是隨后將之變更的行為,說明上市公司管理層對待股東的資金和權益并不十分重視和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