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動蕩不堪的債券市場戰火也燒到了保本基金。其中,剛過保本期3個交易日卻還在贖回期操作的華商保本1號,單日凈值暴跌達11.44%,引起市場廣泛關注。截至5月25日,該基金凈值為0.905元。
單日下跌11.44%
公開資料顯示,華商保本1號成立于2016年5月,業績比較基準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相當于每年收益率2.5%,成立時募集規模高達27億元。該只基金凈值成立以來曾在2016年底跌破過1元的保本面值,在之后的一年里,凈值處于震蕩上行狀態。然而,到了今年4月份,凈值便呈現震蕩下行趨勢,截至5月17日保本到期,該只基金凈值為1.021元。記者計算發現,初始投資者持有該保本基金在一個保本周期內的收益率僅為2.1%,低于行業保本基金的平均收益水平。
所謂保本基金,是指在基金產品的一個保本周期內(基金一般設定了一定期限的鎖定期,在中國一般是3年,在國外甚至達到了7年至12年),投資者可以拿回原始投入本金,但若提前贖回,將不享受優待。也就是說,要想保本就得滿足兩個條件:首先要在規定的時間內買,其次在指定的時間內不能賣。
值得注意的是,華商保本1號在5月17日保本到期之后的第三個交易日5月21日,凈值突然跌破發行面值,僅剩0.906元,單日大跌11.44%。此次異常波動引發了市場普遍關注,部分投資者表示,沒有來得及在5月17日和5月21日贖回該只基金,而在5月22日之后的時間贖回該只保本基金時,會發現該只基金凈值出現了暴跌,且都因贖回的日期不同,接連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大額虧損,一些投資者認為,華商基金可能存在重大信息未披露行為。
對此,《國際金融報》記者撥打了華商基金客服熱線,對方給出的回應是,“公司因無法預估5月17日當日凈值是否會出現大幅波動,也只能保證在5月17日當日凈值跌破保本面值1元后,給予投資者補償,而贖回期間發生的損失需由投資者自身承擔。”
按照華商保本1號于5月10日發布的第一次提示性公告,該基金到期操作期間為保本周期到期日及之后 10 個工作日(含第 10 個工作日),即 2018 年 5 月 17 日至 2018 年 5 月 31 日。數據顯示,5月17日、18日、21日,該只基金凈值分別為1.021元、1.022元、1.023元,而5月22日至5月25日凈值出現連續下跌,均在保本面值1元以下。也就是說,投資者在5月22日至5月31日內的交易日選擇贖回該基金時,將面臨著自身承擔虧損的風險。
記者詢問了其他幾家有保本基金的公募負責人,對方均表示,保本基金到期轉型時,一般規定贖回期就是保本到期日當天,不會設定為多少日期內。
通常,保本基金的收益相對來說較為可觀,根據保本基金合同,一般都明確規定:“若保本基金到期虧損,基金管理人應補足該差額,會有第三方機構作為擔保。”
而華商基金旗下該保本基金贖回期除了到期日當天,之后還有10個交易日,且僅隔3個交易日就暴跌,當前眾多投資者最關心的是能否賠償保本?
緣何暴跌?
基金凈值暴跌正好發生在部分贖回日,是巧合還是另有原因?業內人士分析稱,該只保本基金在贖回期凈值出現暴跌,可以肯定的是,持倉股票和債券被下調了估值。
記者從華商保本1號一季報數據獲悉,華商保本1號在今年一季度,股票持倉比例不大,僅為6.66%,持倉主要為債券,債券持倉占比為25.08%,主要持有17民生、16申信01、17國開、17農發等債券。其中,16申信01是上海華信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華信”)發行的債券,受該集團兌付危機負面傳聞影響,該只債券被迫價格大跌。據上交所3月1日發布的公告,16申信01交易出現異常波動,臨時暫停該只債券交易,當日跌幅為34.07%,債券價格跌至60元左右,而這已經低于了債券市場的平均價格。
近期債券違約風險頻起,今年以來共有19只債券發生了實質性違約。而在華商保本1號公告設定的5月17日至5月31日贖回操作時間段里,上海華信發布的公告引起了記者的注意。5月21日,上海華信發布公告稱公司未能籌集到償付資金,17滬華信SCP002不能兌付本金及利息,本金及利息合計20.89億元。緊接著,5月22日,聯合資信和聯合評級將該債券的主體評級下調為C,中誠信國際將主體評級下調為CC,16申信01的債券評級也被下調為C。
記者注意到,16申信01自今年3月2日停牌以來,估值不斷被第三方估值機構調整。Wind數據顯示,5月22日,該債券估值為33.82元。記者按照該債券估值下調和基金持倉比例計算,基金凈值應該只會下跌2.5%左右,離之前的11%大跌差了很遠。
業內人士分析稱,除了踩雷停牌債券,還有一種可能是該基金在5月17日、18日、21日已經被眾多投資者贖回了,而剩下還沒有贖回的投資者,或許要承受較大虧損。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華商基金今年來的首次踩雷,今年以來華商基金旗下多只債基因踩雷遭遇虧損,比如華商雙債豐利,在今年一季度持有了15華信債和凱迪系債券,因債券兌付違約,持倉債基下調違約債券估值,基金凈值遭遇大幅下跌。
北京某家大型公募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保本基金主要靠債券積累安全墊,在安全墊積累夠后,再通過股票投資增厚收益,股和債的選擇對收益影響較大。
著名對沖基金經理韓瑋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分析稱,如果一家基金公司在投資中頻繁踩雷、遠遠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無疑至少從某個方面證明該公司的投資、研究、風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非常突出。
華商基金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華商基金在運營中嚴格遵守《基金法》、《基金運作管理辦法》以及《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華商回報1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采用的是第三方估值機構估值。基金持倉情況請參考已披露年報、季報。
轉型在路上
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共有115只保本基金,按照今年4月出臺的資管新規要求,保本基金到期之后都面臨轉型。據5月9日華商基金發布的公告顯示,該基金將按《華商保本1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的約定轉型為非保本的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名稱相應變更為“華商回報1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
滬上某家大型公募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當前保本基金正面臨著轉型,如果是機構持有人為主,比較容易轉型;但如果個人持有者居多,通常較難轉型,否則只能采取清盤策略。
韓瑋認為,保本基金到期后,不排除在產品設計缺陷贖回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只要符合基金合同,托管人也只能這樣執行,因此基金投資者投資前必須對投資合同中的條款仔細琢磨清楚、切忌盲目投資。另外,保本基金改名非常必要,否則會令普通投資者誤解,然而避險策略本身在投資過程之中是具有重要價值的,特別是在出現市場對一些資產定價驗證錯誤時,采取避險策略可以在本金安全度很高的情況之下取得令人驚喜的超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