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市新規的刺激下,老三板股票被爆炒。
3月12日,精密3(400051)、華夏5(400021)、鷲峰5(400010)、宏業3(400025)、鞍合成5(400031)、長白5(400002)、南洋5(400023)等7只有報價的老三板股票齊齊掛在了漲停板上。截至當天終盤,精密3、宏業3、鞍合成5、南洋5分別報收1.81元、4.12元、2.29元、3.18元,仍封住漲停板。
此前的3月9日,上交所和深交所發布《上市公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細則重點圍繞重大違法行為是否影響上市公司的持續上市地位這一關鍵核心; 對IPO欺詐發行、并購重組欺詐發行、年報虛假陳述、信息披露違法和5年內被證監會處罰3次以上等具體的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情形進行了明確。
3月12日,深圳一家私募機構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退市制度改革加速推進,規定欺詐發行公司不得申請重新上市,其他違法申請重新上市期限由1年延長至5年。因此,從一定程度來講,對于回A窗口仍然開啟的老三板股票來講,是一種利好。
“重新上市的話可以令老三板的企業恢復流動性,預計老三板企業殼資源估值或大幅上調。”對此,該負責人稱,“不過,短期看,由于老三板企業流動性非常低,現在介入很難買到籌碼。”
實際上,當天漲停的4只老三板股票中,全天成交額均在50萬元以下。其中,成交最多的精密3全天成交42.43萬元,最少的南洋5成交30.66萬元。
當天,鞍合成5董事會秘書魏丹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公司從來沒有放棄過通過重大資產重組回歸A股市場的想法,也一直在努力。“之前,監管部門已經作出窗口指導,我們希望有進一步的細則出臺。”
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僅3月以來,包括長油5(400061)、創智5(400059)、華圣5(400039)、天創5(400036)、高能5(400060)在內的5家老三板均表示擬重新上市,并披露了最新進展。
再掀重組潮
魏丹彤認為,在現有監管政策下,老三板公司有望掀起新一輪的重組潮。一旦滿足各項監管要求之后,仍可以開啟回A之路。
去年11月,股轉系統下發滬深交易所退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監管問答,明確了退市公司實施重大資產重組的四個條件。其中一條就是退市公司最近兩年規范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合法規范經營,持續經營能力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已完成股權分置改革或可通過本次重組完成,滿足股權明晰和公司治理健全的要求。
“不過,之前退市公司破產重整中大多都嵌套實施了重大資產重組,目前看來,滿足上述監管條件的公司還不多,還需要假以時日。”魏丹彤坦言,“按照監管要求,嵌套實施重大資產重組的,重組完成后需規范運行兩個完整會計年度,在此之前不得進行定向發行和重組。”
自上述監管問答發布以來,二重5(400062)成為了首家實施重大資產重組的老三板公司。
3月1日,二重5披露的重大資產重組暨關聯交易實施情況報告書表明,通過此次交易,公司向國機集團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國機集團持有中國重機100.00%股權以及中國重型院82.827%的股權。
二級市場上,二重5在今年1月12日恢復交易以來的三個交易日里,連續漲停。自1月16日起,公司以控股股東對公司籌劃重大事項為由再次停牌至今。當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未能聯系到二重5有關人士對此給予置評,公司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截至3月12日,包括龍昌1(400052)、信聯1(400042)、國嘉1(400017)、聯誼3(400057)在內的4家老三板公司均在籌劃重大事項而停牌至今。3月5日,國嘉1公告稱,根據相關證券監管政策要求,公司對籌劃的重大事項具體交易形式尚需進一步研究論證。公司股票延期恢復轉讓,最晚恢復轉讓日為2018年6月7日。
回A之路
此外,在長油5(400061)、創智5(400059)、華圣5(400039)、天創5(400036)、高能5(400060)等5家擬回歸A股的老三板公司中,華圣5在歷經三年之后,終于在今年3月8日披露了重大資產重組暨關聯交易報告書。
公司擬向控股股東飛尚集團借款2.01億元,收購實控人李非列持有的飛尚林產49.9%股權。交易完成后,華圣5將持有飛尚林產100%股權。華圣5表示,重組完成后,公司將在各項條件具備時,向交易所申請重新上市。
財務數據顯示,公司2015年至2017年分別實現營收2.56億元、3.92億元和2.60億元,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574.90萬元、3841.58萬元和909.48萬元。
3月5日,創智5也公告稱,公司及相關中介機構仍在抓緊時間進行反饋意見回復,包括針對一些專項問題進行更深入的資料補充。待反饋意見回復相關工作完成之后,公司將立即向深交所提交反饋意見回復相關資料。
同樣,長油5也已于3月8日披露了重新上市最新進展。公司稱,公司與各中介機構努力推進包括2017年度財務報表審計等相關工作,待相關內部決策及準備工作完成后將依法依規提交重新上市申請。
“長期來看,待市場初步消化這個利好后,可選擇有實質性主營業務、有望達到恢復上市條件的企業,逢低介入,有可能是個不錯的風險投資。”前述深圳私募機構負責人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