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各地銀監局陸續公布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情況。從已披露的15個省市銀監局數據看,去年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銀行不良率繼續回落,其中上海、浙江等地甚至出現連續兩年不良“雙降”。
山西、河南兩地的不良貸款同樣呈現“雙降”態勢,其中河南不良貸款4年來首現“雙降”。得益于此,河南省銀行業金融機構連續兩年凈利下滑的頹勢得以扭轉,去年全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7.68%至686.25億元。
另一方面,山東、吉林等地資產質量狀況依舊惡劣,仍處于不良快速增長過程中,其中吉林去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率達4.31%,位居國內前列。兩地銀行業凈利潤因此連年加速下滑。
“現在談不良拐點,還是只能省市區域挨個來看,畢竟大區域內的不同城市間經濟和產業結構也不一致,進而造成銀行業資產質量差異嚴重。”一家上市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部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但從全國范圍來看,華東華南地區不良最艱難的時期可以說基本過去了,而東北、西南、山東等地還處于風險暴露過程中。”
不良貸款區域分化
銀監會2月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71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934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4%,與年初持平,“銀行業風險可控”。
但分散到各地,不良情況區域分化較為嚴重。與去年部分上市銀行財報中所體現的基本一致,風險暴露較早的華東、華南地區,資產質量進一步向好,部分省市不良連續“雙降”;東北、西南和山東等地不良率及不良規模則繼續整體攀升。
具體來看,有6個已披露數據的省市去年出現不良“雙降”,包括浙江、廈門、北京、上海、山西和河南。其中,浙江、上海兩地均實現連續兩年“雙降”,廈門、河南則是近年來首次出現不良“雙降”。
以浙江為例,浙江(不含寧波)去年不良貸款余額較年初減少近300億元,年末銀行業不良貸款率較年初下降0.53個百分點至1.64%,目前不良率水平已低于廣東(不含深圳)。根據省政府工作報告,浙江將力爭于2018年底將不良貸款率下降到1.5%左右。
另一個經濟大省江蘇雖然延續了2016年不良“一升一降”的局面,但去年末不良貸款余額僅較2016年初增長7.17%,不良率卻由2016年初的1.49%下降至去年末的1.25%。
反觀東北、西南和山東等地,地區銀行業資產質量惡化的局面仍未好轉。以吉林為例,在經濟增速放緩、過剩行業去產能、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吉林省銀行機構經營壓力加大,去年末銀行業不良貸款率較年初上升0.46個百分點至4.31%,在已公布監管數據的省市中位列第一。
山東省則在去年超越浙江,成為不良貸款規模第一大省。數據顯示,山東(不含青島)不良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近30%至1813.2億元,不良率也上升至2.56%。
去年不良貸款余額增長最快的則是貴州。去年末,貴州銀行業不良規模較年初大增65.84%至550.66億元,不良率較年初上升0.78個百分點至2.63%。
不良變動影響凈利
地區資產質量分化,區域銀行業凈利潤也受到影響,地區差異較大。
其中,江蘇、河南、廣東(不含深圳)、海南和新疆等地銀行業去年凈利潤均實現10%以上的增長。這也是廣東地區(不含深圳)連續第二年實現凈利潤10%以上的增幅。此前,該地區銀行業凈利潤連續多年出現下滑。
河南則是最顯著受益于資產質量好轉的省份。2017年,河南省銀行業4年來首次出現不良“雙降”。體現在凈利潤上,河南銀行業凈利潤連續兩年下滑的頹勢扭轉,去年全年實現凈利潤686.25億元,同比增長17.68%,增幅位居國內地區前列。此外,得益于不良“雙降”,山西全省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去年也實現盈利403.6億元,同比增長26.44%。
當然,不良“雙降”對凈利潤的影響存在滯后效應,未必能立刻對利潤表產生扭轉效應。以廈門為例,去年廈門地區銀行業實現不良“雙降”,但據廈門銀監局披露,2017年前三季度廈門銀行業累計實現稅后利潤同比下滑43.76%。
在已披露經營數據的地區中,黑龍江、吉林和山東等地銀行業凈利潤繼續大幅下滑。其中,山東地區(不含青島)銀行業凈利已連續4年下滑,吉林則是連續3年下滑,兩地區去年銀行業凈利潤分別同比下滑47.11%和32.26%。這也是兩個不良“雙升”的典型省份。
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二季度開始,吉林地區銀行業連續三個季度出現資產、負債雙雙“縮表”,年末資產規模較一季度末壓縮超過2000億元。(馬傳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