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流傳著一個段子:剛學會價值投資,結果市場風格說變就變了……
其實基金君覺得大家沒有必要這么悲觀,因為數據是不會說謊的。據統計,今年1月份偏股基金的募集規模就逼近了1000億元大關,而2017年全年偏股基金的募集金額只有3100多億元,這意味著2018年短短一個月募集的金額已接近2017年全年募集金額的三分之一。從近期的凈值變化來看,這些新基金已經快速建倉,而更好的消息是,從現在開始到未來兩個多月都是建倉的高峰期。
爆款基金迅速建倉
今年年初,伴隨A股出現一輪罕見的“九連陽”,基金發行市場的熱情也被迅速點燃,偏股基金的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相較于去年同期大幅提升,其中不乏多只首募規模超過20億份的“爆款產品”。
東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12只偏股基金的首募規模超過20億份,其中,興全合宜募集份額最高,達到327億份。另外,嘉實核心優勢股票、華夏穩盛混合、東證睿澤和華安紅利精選混合的首募規模分別為89億份、78億份、71億份和50億份。
從近期的凈值表現可以推測出,不少爆款基金已經采取了快速建倉的策略。
例如北京一只成立于今年1月、尚處于封閉期的新基金,成立至今凈值下跌1.01%,顯示基金已有一定股票倉位;滬上另外一只同期成立的新基金,截至2月6日,凈值同樣下跌近1%。另外還有多只成立于去年12月份的次新基金,在2月6日伴隨市場大跌,凈值出現了3%以上的回撤。
雖然這些基金跟隨市場調整出現凈值下跌,但基金經理選擇在短時間內快速建倉,說明其對A股市場中長期表現較為看好。
“新基金在市場走勢健康時往往會急于建倉,因為公募基金的考核機制還是更看重相對收益,大部分人的心理是怕落在別人后面。反倒是在熊市中,基金建倉的速度會比較慢,因為基金經理們還在等待一些股票跌到目標價位,然后從中仔細篩選。”滬上一位基金經理表示。
據了解,一般情況下開放式基金的建倉期在1-3個月。根據相關規定,新發基金在3個月內要達到符合該基金招募說明書中所標示的投資方向和投資比例。中信建投證券統計發現,2018年以來所有新發主動型基金平均成立天數為11.6天,按照規模加權平均成立天數為10.7天,也就是說,從現在到未來兩個多月都是建倉的高峰期。
大概率瞄準白馬藍籌
雖然這些基金“巨無霸”的建倉標的暫時還無從得知,但中信建投表示,新基金的建倉邏輯往往與基金經理的偏好有關,一般情況下,他們會選擇原先管理基金重倉的上市公司。
中信建投統計發現,10億以上新發基金都由資深基金經理管理,梳理這些基金經理其他基金產品2017年重倉股情況,可以得出三條結論:
(1)伊利股份(600887)、五糧液(000858)、中國太保(601601)、中國平安(601318)、貴州茅臺(600519)、分眾傳媒(002027)、格力電器(000651)、國電南瑞(600406)、保利地產(600048)與美的集團(000333)是出現頻次最高的前十只股票;
(2)食品飲料、非銀金融、家電、銀行、輕工制造、醫藥、通信、房地產、傳媒與建材是重倉股持倉市值前十大行業;
(3)從重倉股持倉市值前20來看,五糧液、伊利股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美的集團、分眾傳媒、華帝股份(002035)、貴州茅臺、索菲亞(002572)與老板電器(002508)等20只股票最受這些資深基金經理青睞。
以興全合宜為例,基金君查閱了基金經理謝治宇同時掌管的另外兩只基金——興全合潤和興全輕資產去年四季度的持倉,發現十大重倉股多為中國平安、五糧液、伊利股份等大盤藍籌股。據此推測,若其延續以往的藍籌風格,這類標的仍將是興全合宜接下來的布局方向。
那么經過這幾天市場大跌的洗禮,基金經理們是如何看待這些藍籌股未來的投資價值呢?基金君也在第一時間采訪到了一位準備發行新基金的基金經理。
在她看來,部分藍籌股經過今年1月份的快速上漲,估值已經脫離了均值水平,短期之內確實有調整需要。但經過這幾天的下跌后,一些績優藍籌股已經回到了合理價位,開始再次具備不錯的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