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壽險業務結構看,普通壽險業務規模保費占比47.2%,較去年底上升11.1個百分點;萬能險19.95%,下降16.9個百分點;分紅險31.05%,上升7.3個百分點。
2017年,是保監會和保險業經受重大考驗的一年。
1月22日,2018年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保險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6581.01億元,同比增長18.16%;預計利潤總額2567.19億元,同比增長29.72%;資產總量16.7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0.80%。
保監會強調,要以重塑保險監管為契機,堅持從嚴監管,聚焦股權、資本、資金運用等突出風險和農業保險、中介市場、互聯網保險等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檢查,堅決整頓市場亂象,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和市場亂象,形成高壓震懾。
投資型業務大幅收縮
人身險公司方面,從壽險業務結構看,普通壽險業務規模保費占比47.2%,較去年底上升11.1個百分點;萬能險19.95%,下降16.9個百分點;分紅險31.05%,上升7.3個百分點。
保監會統計信息部調研員、副處長段海洲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17年,以萬能險為主的投資型業務大幅收縮,保戶儲金及投資款本年新增6362.78億元,同比下降50.29%。
這說明壽險業務結構持續調整,轉型已經取得一定成果。從新單繳費結構看,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15355.12億元,同比增長10.66%。其中,新單期交業務5772.17億元,同比增長35.71%,占新單業務的37.59%,提升6.94個百分點。
從業務渠道看,個人代理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3065.64億元,占人身險公司業務總量的50.18%,同比上升4.00個百分點;銀郵代理業務10584.02億元,占比40.65%,同比下降3.50個百分點。
某大型保險公司董事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隨著宏觀經濟環境、金融環境、監管環境的變化,加速深化轉型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追求價值增長可以說是壽險經營的根本邏輯,資本市場也將價值評估作為衡量壽險公司投資價值的主要手段和標準,壽險公司唯有通過大力發展保障型和長期性業務,才是實現價值提升的主要路徑。
此外,從財產險公司看,車險業務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7521.07億元,同比增長10.04%;非車險業務3020.31億元,同比增長24.21%,高于車險增速14.08個百分點,占比28.65%,同比上升2.41個百分點。
預計利潤總額同比增29.72%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保險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廣泛運用于產品創新、保險營銷和公司內部管理等方面。
2017年,互聯網保險簽單件數124.91億件,增長102.60%,其中退貨運費險68.19億件,增長51.91%;保證保險16.61億件,增長107.45%;意外險15.92億件,增長539.26%;責任保險10.32億件,增長438.25%。
不過,2017年,互聯網保險業務收入1835.29億元,同比下降21.83%。對此,保監會統計信息部巡視員、副主任王蔚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稱,下降的原因一是與業務結構調整有關,主要是投資型產品下降;二是商車改革促使線上銷售渠道受到影響。
某保險公司業務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在一系列人身保險新規落地后,原本依靠互聯網大肆銷售的中短存續期產品風光不再,相應數據下降在所難免,這對原本靠此發展壯大的人身保險公司是不小的挑戰,需要盡快搭建代理人隊伍。
該人士續稱,商車改革后,互聯網車險優勢減弱。此前,互聯網設立“專有產品、專有價格”,出現線下簽單、線上出單,但是銷售環節并未發生在線上的現象。在商車改革后,互聯網的上述優勢減弱,業務員和消費者不再刻意追求線上出單,使得相應數據下降。
此外,段海洲介紹稱,2017年,保險業預計利潤總額2567.19億元,同比增長29.72%。其中,財產險公司639.57億元,人身險公司1390.77億元。預計利潤大幅增長主要是資金運用取得較好收益。
2017年,保險業資金運用收益8352.13億元,同比增長18.12%,資金收益率5.77%,較去年同期上升0.11個百分點。其中,債券收益2086.98億元,增長11.07%;股票收益1183.98億元,增長355.46%。
作者:李致鴻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