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社會政策要注重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積極主動回應群眾關切,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及時化解社會矛盾。
保障民生離不開居民增收。
近期,北京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措施》,上海也出臺了《上海市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實施方案》,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除了這兩個直轄市,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陜西、浙江、青海、安徽等20多個省份出臺了增收激勵計劃和方案。
顯然,這是在落實國務院于2016年10月公布的《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該《意見》提出實施七大群體激勵計劃,并要求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制定本地區促進居民增收的具體辦法。
《意見》出臺一年多以來,各地實施的情況和效果如何?2018年,你的收入能增加多少?
增收重點瞄準七類群體
北京的這一政策,主要針對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研人員、小微創業者、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基層干部隊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等增收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七類群體;提出了技能人才工資增速可高于其他崗位、網絡商戶從業人員可享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等涉及8個方面27條差別化收入分配激勵措施,以此促進城鄉居民增收。
梳理其他各地的增收方案可以發現,和北京一樣,各地均瞄準了這七大重點群體,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激勵計劃。
為什么選擇這七類重點群體?“這七大重點群體既是當前的重點也是當前的短板,七類群體代表了勞動者中的大多數和關鍵少數。技能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代表了廣大工農,科研人員代表了創新人才,基層干部隊伍代表了各級干部。”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分析說。
他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這七類重點群體中有引領經濟發展主力軍的技能人員、科研人員、創業人員和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以及新型職業農民,也有基層的公務員和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選擇這七大類群體有多種考慮,既有經濟上的,也有社會上的,還有政治上的,他們代表了勞動者中的大多數,這一群體選擇體現了政策設計的整體性、系統性。
記者注意到,一些群體,比如醫生和教師并沒有納入激勵計劃。
對此,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仙芝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政策不可能全覆蓋。現在是激活重點群體來帶動居民增收。只有讓重點群體先增收了,把整個經濟發展帶動起來了,蛋糕做大了,才有可能通過再分配和自己的辛勤勞動在整個蛋糕做大的過程中分得一杯羹。”
雖然這七類重點群體沒有做到全覆蓋,但涉及到的人口數量已經很龐大。國家發改委原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司長蒲宇飛曾表示,《意見》提出的激勵計劃針對的是七大群體,但面向的是廣大城鄉居民,聯通二者的關鍵就是這七大群體的帶動引領能力。從調研情況看,這些群體都具有較強帶動能力。從數量看,這七大群體大致覆蓋兩三億人口,帶動效應發揮后,可能拉動的人數將是數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