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現在第三批混改試點名單已經確定,一共是31家,其中中央企業子企業是10家,地方國有企業21家。
此前,去年11月和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國資委先后確定啟動第一批9家和第二批10家混改試點。目前三批混改試點加起來已經達到50家,重點領域混改試點正在逐步有序推進。
根據國資委的統計,今年以來,國企混改穩妥實施。中央企業中已開展混改的企業戶數占比達68.9%,10戶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中央企業子企業已完成員工出資入股和工商登記。國內21個省(市)的126戶企業開展了員工持股試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國家發改委和國資委組織開展的第三批國企混改試點方案正處于上報階段,有望近日公布。
從名義混改走向實質混改
彭華崗表示,要積極穩妥推進混改,促進國有企業盡快轉換經營機制。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資料顯示,前面兩批19家中央企業試點混改的重點任務正在逐步落地,試點先行先試、示范帶動作用正在逐步顯現。
截至2017年12月,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試點企業已基本完成引入投資者、設立新公司、重構公司治理機制、建立內部激勵機制等工作,其他企業也正在按照試點方案加快落實。
11月15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國家發改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前面兩批混改試點企業通過混改取得三個明顯成效:投資實力明顯增強,杠桿率明顯降低,經營狀況明顯改善。特別是中國聯通(600050,股吧)、東航物流等混改試點方案落地實施,改革力度大,市場反應積極,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前面兩批試點穩步推進,實現了國進民進,國有經濟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國資委研究中心咨詢部部長張春曉對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
彭華岡曾經透露,在前兩批試點的過程中,國家發改委和國資委共同開展了一次規模比較大的調研,對試點當中發現的問題,或者企業在試點中需要支持的政策做了比較系統的梳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前面兩批19家央企的混改方案目前還在實施當中,目前還不好說具體這些試點央企的混改存在哪些具體問題。
不過,張文魁強調,央企改革要盡量從名義混改走向實質混改。以第一批混改中的代表企業中國聯通混改為例。它在混改之前已經上市,此前的股權結構是一股獨大的國有股加上一幫散戶,這是名義混改。
張文魁認為,實質性混改就是要引入非國有的積極股東。所謂積極股東,“從持股比例來看,至少要是中股東,最好要成為大股東,不一定是第一大,可以是第二、第三大,讓他們能夠進入董事會,能夠制衡,不但能夠制衡,而且能夠在業務上發揮戰略支持作用。”
資料顯示,在中國聯通引入的民營戰略投資者中,騰訊投資110億元,占5.18%;百度70億元,占3.30%;阿里巴巴43.3億元,占2.04%;京東50億元,占2.36%;光啟互聯技術40億元,占1.88%;淮海方舟信息基金40億元,占1.88%;興全基金7億元,占0.33%。
張文魁分析,原本希望有一家互聯網公司獨家占股達到10%左右,這樣就符合積極的股東概念。目前中國聯通占股最多的民營戰略投資者是騰訊系,騰訊加京東一共持有7.54%的股份,這樣的股權結構也是可以接受的。
張文魁認為,“只有推進實質性的混改,央企的經營機制、公司治理才可能真正轉變。”
張春曉則表示,國企混改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公司治理結構改善在內的試點效果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才能釋放出來,短期內比較難以評估,因此不要急于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