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報數據顯示,中原證券(行情601375,診股)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42億元,同比下降12.5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3億元,同比減少56.44%。
在年初回歸A股的中原證券,正因投行業務被立案調查。
11月30日,中原證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原因是其在擔任天津豐利創新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天津豐利”)收購徐州杰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徐州杰能”)股權事項的財務顧問過程中,涉嫌未勤勉盡責。
中原證券在今年1月初登陸上交所,目前尚不滿一周年,卻一直飽受業績變臉的質疑,其中,投行業務是拖累業績的原因之一。上海一位中型券商投行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按照目前的嚴監管大環境,中原證券可能會受到監管層“沒一罰五”的頂格處罰。同時,其保薦的8個IPO項目或一定程度受到影響。
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涉事的收購案發生于2016年,根據歷史資料顯示,當時上市公司科融環境(行情300152,診股)的控股股東徐州杰能,持有約2.1億股股份,占科融環境總股本的29.46%。天津豐利擬以92.4元/股(稅后)的價格,以9.24億元受讓37名股東所持徐州杰能科技91.96%股權,從而獲得科融環境的控制權。
該收購案在發生初期,就曾被媒體質疑收購的資金來源問題。根據當時的報道,天津豐利自有資金只有6000萬元,同時,收購資金中有1.3億元是向被收購方徐州杰能借的,而徐州杰能又是通過大宗交易減持上市公司股份取得這部分現金。有媒體測算,天津豐利使用杠桿達到17倍。
對于上述質疑,中原證券方面曾表示并不屬實。在其披露文件《中原證券關于公司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之財務顧問核查意見》中,中原證券稱“經核查,信息披露義務人本次收購的資金來源于自有及自籌資金,不存在收購資金直接來自于科融環境及其關聯方的情形。”
然而,上述交易完成后,科融環境開始陷入“內斗”。歷史資料顯示,其人事變動頻繁,并相繼出現董監高互相質疑公司信披、內控的情況。其中,作為天津豐利入主時的“配套動作”,科融環境通過關聯交易剝離連年虧損并占用公司約7000萬元資金的新疆君創100%股權給杰能科技(該項目也由中原證券提供核查意見)。收購杰能科技后,天津豐利應承擔在2016年歸還這一欠款的責任,但其不僅多次展期,截至目前仍未能完全解決這一“窟窿”,還被曝出在轉入還款后,又自行轉出的違規行為。
這起并購案中,除了財務顧問中原證券,科融環境控股股東、實控人以及關聯方均收到了證監會下發的《調查通知書》,原因是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科融環境12月1日晚間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徐州豐利科技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公司實際控制人毛鳳麗、公司關聯方天津豐利創新投資有限公司以及公司關聯方豐利財富(北京)國際資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于11月30日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查通知書》,分別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或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被立案調查。公司目前生產經營狀況正常。
而本案進一步細節仍待披露,中原證券表示:“將全面配合證監會的相關調查工作,同時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那么在此案中,監管層將對中原證券如何處罰?上海一位中型券商投行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過去的案例很多是‘沒一罰二’,今年西南證券(行情600369,診股)的例子是‘沒一罰五’頂格處理,按照目前的嚴監管大環境,這次可能同樣是頂格處罰”。
根據《證券法》第223條規定:證券服務機構未勤勉盡責,所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責令改正,沒收業務收入,暫停或者撤銷證券服務業務許可,并處以業務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